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毕业出到社会工作后
很多人都会想起学校的老师和同学 而今天, 我们要说的就是关于老师的感人故事…
横县镇龙乡那旭村是横县边远山区的贫困村,距离县城70公里,村中群山环绕,可耕种面积少,村民大部分已外出打工。
近年来,随着迁出与离开的人越来越多,村里适龄儿童逐渐减少, 2016年那旭村委小学只剩下一位智障的适龄学生,当地教育部门多次帮忙联系让他到县里的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却被家长拒绝。因为家长的坚持和李均卓老师的坚持,那旭村委小学一直开办到现在,不过只招收低年级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要到乡中心校就读。
李均卓,男,1961年生,是镇龙乡那旭村委小学校长,也是那旭村委小学唯一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他爱生如子,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我就会教下去。他始终坚持“教好一个学生就是管好一个家庭”,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在这里,他既是一群孩子的老师,也是一群孩子的“家长”。
2019年,那旭村委小学包括学前班在内有8名学生,其中学前儿童6人,适龄学生只有两名。教室里的几张课桌都摆在了讲台的正前方,几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聚集坐着听李均卓讲课。课程除了语文、数学,还有品德、体育、音乐和美术等。
语文课上,李老师教汉语拼音,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教着,告诉孩子们如何发音,给他们布置练习作业。李老师说,好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很好学,也很团结,自己还能教好他们,只要孩子愿意学,自己就一直教下去。至于这所学校,只要有一个学生就读,就不会撤并。
“李爸爸”是所有那旭小学学生对李均卓老师最亲切的称呼。三岁多的陆其磊跟着七八岁的哥哥姐姐在那旭小学一起上课、一起吃饭,陆其磊吃饭做事还不太利索,他只知道妈妈送他来读学前班时,让他跟着眼前这个和蔼的“老爸爸”,有时候李均卓还要帮着陆其磊喂饭,“李爸爸”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关心孩子的生活。
学校开设有政府补助的营养午餐,但因为学生人数太少,路程又遥远,固定配送菜的工人都不愿意为那旭小学送菜。那旭村又没有菜市场,学校采购食品很麻烦,每次买菜都需要到镇龙乡那州社区。从那旭小学到那州社区要开车半个小时,每天清晨5点,李均卓骑着摩托车驶过十几公里的山路,赶去那州社区买菜。
山路陡峭,几段接近30度的大坡,让李均卓在这里摔过几次车。每次摔车,疼得他在地上打滚,但他全然不顾,心里只惦记着车上的肉菜有没有打翻,想着学校的几个孩子还要等着自己回去上课。
李均卓除了上课,每天中午还要利用下课时间给学生煮饭煮菜,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每到中午12点整,就寝铃响起,李均卓就把孩子们一个个“赶”进教室,看着孩子睡着了,才悄悄从教室里走出来。
提起那旭小学的李老师,村民们围上来感激的话不断重复着“村里幸亏来了个李老师,要不孩子的教育问题都不知道怎么解决啊。”
“之前家长都很担心学校因为只一两个学生而被撤并停办,直到李老师确认了才放下心来。”
“在李老师的教导下,孩子们越来越懂事,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感谢遇到了这么有责任心的老师。”
“今年下半年我家孙女升上三年级,要去镇龙中心小学读书,别说孩子舍不得离开他,就连我们家长也舍不得。”
李均卓是个话不多的人,问起他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工作的时候,他很质朴的说,因为党和工作的需要,这里的学生离不开他。他要让村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好好读书,通过读书“走出大山”,开创美丽的人生。
就这样,李均卓扎根深山,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36年,成为一批批孩子的“爸爸”老师,挺起贫困山区的教育脊梁。(via:镇龙乡人民政府 邓小桂) 为淳朴善良敬业的李老师点赞! 他用他一己之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撑起了这些孩子的梦想 他的精神和勇气值得我们钦佩和赞扬!
来源:横县文明、镇龙乡人民政府 邓小桂 综合编辑:横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