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4 回复 5

施耐庵为什么把潘金莲塑造成荡妇的代言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2 10:32:26|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中国,因为《水浒传》的传播,潘金莲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数百年来,潘金莲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堪称妖艳、淫荡、狠毒的典型。在中国道德观念中,很少有人同情潘金莲的遭遇。
      明万历年间,兰陵笑笑生著《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也是从《水浒传》中引出的,可以说是小说中最富于邪恶品格的女人,同西门庆真可谓天生一对。潘金莲出生在一个穷裁缝的家庭,九岁就被卖到王招宣府中学弹唱,学得“做张做势,乔模乔样”;后来又被转卖给张大户,年方十八就被那老头儿收用了;再后来她又被迫嫁给“人物猥獧”的武大。她美貌出众,聪明伶俐,却从来没有机会在正常的环境中争取自己做人的权利。来到西门庆家中,她既不像吴月娘那样有一个尊贵的主妇身份,也不像李瓶儿、孟玉楼那样有钱,可以买得他人的欢心,但她又不甘于被人轻视,便只能凭借自己的美貌与机灵,用尽一切手段来占取主人西门庆的宠爱,以此同其他人抗衡。她的心理是因受压抑而变态的,她用邪恶的手段来夺取幸福与享乐,又在这邪恶中毁灭了自己。
      历史上的潘金莲原型本人,并非“不正经的女人”,更不是荡妇,而是贤良温淑的大家闺秀、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
    《清河县志》记载:“武大郎原名武植,幼时唤作大郎,少时聪慧,家贫,中年中进士,做了山东阳谷县的知县,相貌不俗,身材高大,为官清廉,为民除恶,乡民送万民伞。 武、潘共育四子,后世子孙徙至武那村,半数姓武。”

      要想知道施耐庵为什么要陷害潘金莲,就得先从施耐庵对潘金莲的描写开始,在水浒的第二十三回中施耐庵是这样描写的——“那清河县里,有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娘家姓潘,小名换做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这女使只是去告知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哪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陪些嫁妆,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就是这样一个在社会最底层的卖身丫鬟,到是不畏权势,甘愿放弃优裕的生活,宁可嫁给武大这样的猥琐男人。这本是一种很值得象施耐庵那些伪道德家们大力宣扬的榜样。但施耐庵在紧接着没有任何故事情节下,笔锋一转就写道:“她倒无般不好,为头的爱偷汉子。”这真是滑稽之极,她如果喜欢偷汉子,为什么不偷那个大户,难道那个大户连武大不如?

      在武大从清河县搬到阳谷县以后,潘金莲也没有出过轨,这难道是一个第一爱偷汉子的女人所为,她一心一意地和这个猥琐的男人一起生活。直到遇到了武松这样的英雄,才拨动了她的春心。一个象她那样的女人,被迫嫁给了武大,又没有接触过其他的男人,突然看到了英武的小叔子动心,也是可以理解的,她也可能是想给武家留个后代吧。遭到武松的拒绝后,近三年的时间她也从没找过任何男人,这难道是一个放荡的女人所为?难道我们应当去责备这个女人吗?
      直到有一天,也许是天意吧,那根叉竿砸到了西门庆的头上,于是一场危险的阴谋出现了,王婆和西门庆设计了天衣无逢的圈子让潘金莲往里面钻,可怜,她一个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把持住,于是,她落入了圈套,她本来就是被迫嫁给武大的,而那种婚姻本来就是不道德的,她为了寻找自己的幸福也无可厚非,在现在他们完全可以离婚的。武大的死,也怪不得潘金莲,他只能算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为什么这些都要算在潘金莲的头上,难道是施耐庵和潘金莲有仇?但他又没见过潘金莲,只是道听途说而已。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点评

如果我是 潘金莲............ 有一首歌曲 长到!!!!!!  发表于 2017-3-22 10:41
发表于 2017-3-22 10:41:01|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潘金莲的故事,在施耐庵写水浒之前就在民间流传了。
      原来,武植早年贫苦,接受过好友黄堂的资助。武植做官后,黄堂家的房屋失火,他便投奔武植,希望谋个一官半职。不料,他在武家住了3个月,天天好酒好菜,却始终不见提携。黄堂觉得武植不够哥们儿,一怒之下不辞而别。
为发泄心中怨恨,黄堂在回乡路上四处编造宣扬关于武潘的谣言,并张贴传单捏造武潘二人的“丑事”。当地恶少西门庆与他沆瀣一气,添油加醋。

      很快,武潘二人的“丑事”传遍了相邻州县的街头巷尾。黄堂回到家里,发现自家房屋已被重新修盖。妻子说,是武植重修了房舍,还购置了新家具。

      黄堂无比懊悔,但他捏造的武潘二人的丑恶形象,早已轰动四方,并被施耐庵写进了小说《水浒传》,从此流传天下。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表于 2017-3-22 10:51:05|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明朝后期,程朱理学主张灭人欲存天理,《水浒》的作者崇尚暴力,拒斥情爱,也许正是礼教观念束缚下产生的思维畸变。也有人说,《水浒》的作者吃过女人的亏,所以他的笔下没有好女人,也没有爱情。还有人说,《水浒》的作者有严重的性功能障碍,于是对男女之事产生了近乎变态的嫉妒和仇视,所以把爱情故事写成那样。但愿这都是恶搞。不过,也许这是真的。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功夫,街坊四邻都知道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事,只有武大不知。书中这段描写,活画出市井阶层的小市民特征。中国封建社会中,百姓不可以议公,只可以议私。议公,就是评论国家大事,评论当权者的是非,那是要被杀头的,所以百姓就兴高采烈地议起私来。议私,就是议论别人的私事,特别是男女私情,自古至今一直就是市井小民关注和评说的热点。对于隐私,对于绯闻,人们总在望闻问切--睁大眼睛望,立起耳朵听,刨根问底地打探,不怀好意地关切。
     可以想象,某一天,西门庆出现在王婆门前,四下望一望,一抬脚,进了王婆的家门。过了一会儿,潘金莲出现了。这个初尝禁果的少妇十分紧张,更要四下一望,然后慌里慌张进了王婆的家门。这一切,只要被一个人看见,要不了多一会儿就会众所周知,比手机短信飞得还快。更有意思的是,有位看热闹不怕事大的,把郓哥当作挑事的工具,最后还真把事情闹大了。
     郓哥是个卖水果的小男孩,这一天提着一篮子雪梨到处找西门庆。为什么专找西门庆?无非是西门大官人买东西不讲价,能让他多赚俩钱儿。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告诉他,你找西门庆是吧?去王婆家找啊,你是小孩子,不用按门铃,直接往里闯就是了。如其所愿,真的出事了。
      有了郓哥去找西门庆,就有了武大捉奸;有了武大捉奸,就有了西门庆恼怒出手重伤武大,就有了武大遇害、武松复仇。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表于 2017-3-22 10:59:25|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施耐庵写《水浒》的想法,可能与他年少成名但中年不得志有关。但施耐庵为什么仇视潘金莲?无非有两种可能:第一、在施耐庵的传记中很少有他父亲和妻子的描述,只是说对母亲至敬至孝,于是我想可能是他的恋母情节让他的妻子过的很不幸福,于是他的妻子和人私奔了,所以他恨潘金莲;第二、也许他的父亲爱上了别的女人把他母亲抛弃了,使得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所以他把父亲当成了西门庆,把那个女人当成了潘金莲,于是他恨潘金莲,除了这之外我很难想象他为什么把潘金莲写的这样邪恶,这样前后矛盾。
c75c10385343fbf2e34b9899b77eca8065388f20.jpg
503d269759ee3d6d52f296da4a166d224f4adeee.jpg
发表于 2017-3-22 11:04:46|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12月18日,施耐庵的直系后人施胜辰(河北省著名书画家)专程来到清河县武植祠,代表先人向武氏后人表达歉意,为武植和潘金莲造像,并写下道歉诗。该诗至今仍裱糊在武植祠墙壁。

杜撰水浒施耐庵,

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

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

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

施姓欠账施姓还。




发表于 2017-3-22 11:06:47|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想施耐庵为什么仇视潘金莲,无非有两种可能。第一、在施耐庵的传记中很少有他父亲和妻子的描述,只说对母亲至敬至孝,于是我想可能是他的恋母情节让他的妻子过的很不幸福,于是他的妻子和人有了私情,所以他恨潘金莲。第二、也许他的父亲爱上了别的女人把他母亲抛弃了,使得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所以他把父亲当成了西门庆,把那个女人当成了潘金莲,于是他恨潘金莲,除了这之外我很难想象他为什么把潘金莲写的这样邪恶,这样前后矛盾。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