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8 回复 2

贫困生难道要永远一副“寒酸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2 16:48:31|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不少高校学子吐槽,为什么有些人穿戴讲究,用着各种电子产品,仍然属于“贫困生”,而有的同学却因为偶尔的一次“奢侈”消费被取消助学资格。贫困生是否该有一个贫困生的样子?有观点认为,教育的趣旨之于所有学生都是平等的,其中之一即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果一定要让贫困生有个贫困生的样子,衣食用品远落差于其他同学,很多时候就相当于将这个群体向下孤立和区别开来,年轻人比较脆弱的自尊,会不会被深藏进内心而转变成自闭,犹未可知。在整个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和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依然强调贫困生要有个“特殊”的样子,标准不免有些陈旧和落伍。当然,这样说并不代表鼓励贫困生借助助学而由俭入奢,他们应该树立端正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事实上,这种教育是缺失的。而从疯狂的“校园贷”屡屡在校园内制造悲剧来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教育,不只是对贫困生群体,付诸几乎所有大学生群体都是缺位的。如何将大学生热衷的目光,从消费攀比拉回到知识探索,或许才是转移审视贫困生外在条件视线的最好方法。让贫困生也有体面的样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科学完善贫困生评定体系和资助方式,考验着高校的智慧。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对物质改善的诉求,倘若缺乏对改变贫困状况的渴望,恐怕难有奋进拼搏的动力。人们对物质的极大需求,其实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要素。从上述角度来看,任何人都不应对具有物欲性的诉求感到羞愧,贫困生自然也不例外。如果贫困生通过勤工俭学等逐步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人们应当给予掌声、感到欣慰。面对贫困生的生活刚刚有点起色,就质疑人家拿助学金,折射出某种固化的阶层性歧视,甚至具有见不得人家好的畸形心理。当然,“伪贫困”确实存在。对这种人的辨识不难——有多少人会为了微薄的补助金而一直装穷?穿金戴银、开着宝马车领低保的人一查一个准。当下,常常听到标准二字,似乎没有标准就完全没有判断依据。不得不说,这可能陷入“标准依赖症”,忽略了世道人心的感知度。事实上,像贫困生不得拥有个人电脑、不能购买手机等“标准”,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现实,是对社会和谐与包容性的撕裂。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11-12 17:10:26|来自:广西南宁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11-14 08:38:10|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要求我们现在的精准扶贫一定要深入到村里面,做好认真的排查,实行动态的管理。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