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9-5 15:40:28|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與客坐,閒談橫州山水佳勝,必首及湴塘巖,次則謝村巖焉。彼人呼洞曰巖,余終以公事羈繫,不能一往。後乘進表之行,軍衞、鄉宦、舉人諸公置酒舟中餞別,乘興一登,始畢素願。先至謝村,方維舟,村老一人率百夫列炬前導,行半里皆平坡,後入小路,逶迤縈繞,數曲,即有巨怪石數十餘,依石轉二三曲,得一絕壁,若無可入處。復循一石後,方有一洞,門頗寬敞,入數步,一小方池,水甚清徹,云歲旱不涸。沿池轉摺數十步,乃炬而行,復轉一曲,即有小水,聲汩汩,深淺莫測。洞約深數里,水亦如之。中白石如玉,奇怪不可言。有石如老君危坐臺上,人亦呼為老君石。 (「人亦呼為老君石」,原無「石」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亦有若獅、象、人、虎,千態萬狀。或如冰柱下垂,亦有自地湧出上插者。行半復有一岐石, (「行半復有一岐石」,原無「石」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入亦深廣,至盡處極高曠,頂有一穴,光射洞中,明朗可愛。人云其小水中產嘉魚,至九十月自穴口出大江,人從穴口捕得,甚肥美,人極珍貴。地理誌載云,蜀夔府達縣、雅州, (「蜀夔府達縣雅州」,「雅」字原作「雉」,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史卷四十三地理誌四改。) 與漢中沔縣,俱有丙穴產此魚,獨不云橫,其穴亦宜以丙穴呼可也。遊畢,還舟渡江,行里許,見一山巋然於平曠中,即湴塘巖也。陸行皆叢楚榛莽,中有小蹊,乃前村老輩率人新薙入者。約數百步,有巨石磊塊塞洞口,巡石環走, (「巡石環走」,「石」字原作「右」,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得入洞處。中甚寬廣明朗,四圍及頂皆有穴, (「四圍及頂皆有穴」,「頂」字原作「項」,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透入日光,中多奇石,色青翠,若所繪金碧。傍升一石,有若磴,數級,即一小路,巡石壁而行,縈繞數曲,一石隙可上,地亦平曠,其西有牕數處, (「其西有牕數處」,「牕」字原作「總」,據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可以下窺先所入處。復於其上有一石,如舌下垂,人呼為龍舌石。遂索一梯,自龍舌攀而上,得一門,入復平曠如前。以入洞時計,此第三層也。余遂索筆大書「重樓洞天」四字於上。傍亦有一門,出得平地一區,若露臺,下視甚高峻,四望亦曠遠,長江若一練帶圍繞,遠近諸山如列屏障,此又可愛。諸公於洞中盡醉,出至江滸而別。
这段内容描述了作者与客人闲谈时提及的横州山水美景,特别是湴塘岩和谢村岩的游览经历,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作者游览横州山水的经历,展现了横州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奇特。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
我和客人在一起坐着,闲聊起横州的山水美景,首先提到的是湴塘岩(可能是位于现在横州市湴塘村),其次是谢村岩(可能是现在横州谢圩的青龙岩)。当地人把洞穴称为“岩”。我一直因为公事繁忙,没有机会去游览。后来趁着进表的机会,军卫、乡宦、举人等诸位先生在船上设宴为我饯行,我趁机游览了一次,终于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愿望。
首先到达的是谢村岩,当我们正要停船时,村里的一位老人带领着上百人手持火把在前面引路。走了半里路都是平缓的坡地,后来进入小路,蜿蜒曲折,经过几个弯道,就看到数十块巨大的怪石,顺着石头转了几个弯,遇到了一堵绝壁,看起来没有入口。再沿着一块石头后面走,才看到一个洞口,洞门相当宽敞。
走进去几步,有一个小方池,池水非常清澈,据说即使在旱季也不会干涸。沿着水池转了几个弯,走了数十步,就需要火把照明了。再转一个弯,就有一条小溪,水声潺潺,深浅莫测。洞穴大约有几里深,溪水也是如此。洞中有白色的石头,如同美玉,形状奇特无法形容。有的石头像老君坐在台上,人们也称之为老君石。(原文中没有“石”字,根据明记录汇编本、明朱氏国朝典故本补充。)还有的像狮子、大象、人、老虎,形态各异。有的像冰柱一样垂下来,也有的像是从地面涌出向上插的。
走了一半,又有一块分叉的石头,进去后也很深广,到了尽头非常高旷,顶部有一个洞穴,光线射入洞中,明亮可爱。人们说小溪里出产美味的鱼,到了九十月份会从洞穴口游到大江中,人们从洞穴口捕捞,非常肥美,人们非常珍视。地理志记载,蜀地的夔府达县、雅州,(原文中的“雅”字原作“雉”,根据明记录汇编本、明史卷四十三地理志四改正。)和汉中的沔县,都有丙穴出产这种鱼,只是没有提到横州,这个洞穴也应该被称为丙穴。
游览结束后,回到船上过江,走了大约一里路,看到一座山巍然耸立在空旷之中,那就是湴塘岩。陆路都是丛生的草木,中间有一条小径,是前面村里的老人带领人新开辟的。
走了大约几百步,有巨石堆积堵塞在洞口,沿着石头环绕行走,找到了进入洞穴的地方。洞内非常宽敞明亮,四周和顶部都有洞穴,阳光透过洞穴照射进来,洞中有许多奇石,颜色青翠,像是画中的金碧辉煌。旁边有一块石头,像是台阶,有几级,就是一条小路,沿着石壁行走,蜿蜒曲折,有一个石缝可以爬上去,地面也很宽敞,西边有几处窗户,(原文中的“牕”字原作“總”,根据明顾氏文房丛刻本、明记录汇编本改正。)可以俯瞰刚才进入的地方。
再往上有一块石头,像舌头一样下垂,人们称之为龙舌石。于是找来一个梯子,从龙舌石爬上去,又有一个门,进去后又像前面一样宽敞。按照进入洞穴的时间计算,这是第三层。我于是拿起笔在上方大书“重楼洞天”四个字。
旁边也有一个门,走出去是一块平地,像是露台,往下看非常险峻,四周望去也非常开阔,长江像一条带子环绕,远近的山峦像排列的屏障,这又是一处可爱的地方。诸位先生在洞中畅饮,出来到江边告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