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发帖
查看 6983 回复 41

[分享] 明代王济的《君子堂日询手镜》全书译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5 12:11:51|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明代王济的《君子堂日询手镜》书中一句“茉莉甚广,有以之编篱者,四时常花”把横州种植茉莉花的历史直接拉到明朝中期,变成了可考证的历史事实。那么大家知道《君子堂日询手镜》这本书的内容都写了关于明朝横州的什么呢?

茉莉甚广 拷贝.jpg
d9fd2d07226143d8_b.jpg

《君子堂日询手镜》是明代的王济撰写的,是一部专门记载明代广西横州地区风土民俗的笔记体著作。全书篇幅较短,但内容独特,涉猎广泛。涵盖横州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少数民族、地方土司、方言俗语、风土人情、文人轶事、自然地理等方方面面。就内容而言,该书所记多为王济亲历亲闻,故而翔实可靠。同时,由于王济博引群籍,使得该书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对于明史及广西地方史的研究可以提供大量的一手资料,也有助于后世的辑佚工作,因而史料价值甚高。

微信图片_20240906121913 拷贝.jpg
01b981c925170eaa_b.jpg
微信图片_20240906121857.jpg

刚好我手上也有一本,由于是文言文,看着有点吃力,一直想着看看是否可以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君子堂日询手镜》都写了什么内容,于是开这个贴,借助AI把这本书的文言文翻译现代文。看过之后觉得《君子堂日询手镜》写的东西其实挺有趣。





发表于 2024-9-5 12:15:01|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介绍一下作者:
王濟字伯雨烏程人太學生授廣西横州判官横會缺守州政多弛盜且作君視篆得其習俗利弊凡所設施咸與横宜横俗丕變盜亦潛弭州以無事君退食之暇植湘竹盈庭吟咏其下采其風土物宜與域中異者類為一編曰君子堂日詢手鏡逺近傳之


王济,字伯雨,是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在太学学习,后被任命为广西横州的判官(指责类似现在的副市长兼政法委书记兼公检法一把手)。横州当时缺少守备,州政宽松,盗贼猖獗。王济到任后,深入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利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都很适合横州的实际情况。在他的治理下,横州的风俗有了很大改变,盗贼也渐渐消失,州政变得安定。

王济在公务之余,喜欢种植湘竹,庭院里种满了竹子。他常在竹下吟诗咏歌,并且采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产,编纂成一本书,名为《君子堂日询手镜》。这本书记录了横州与其他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远近闻名,被人们传颂。
发表于 2024-9-5 12:17:33|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樹曰龍骨,其根大者如桮棬,幹如臂,而匾新發者亦然。 (「而匾新發者亦然」,「匾」字原作「■〈糸匿〉」,據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根至顛頂皆有刺,手不可觸,人以之編籬,堅過於牖。伐枝插地即活,皮色青翠可愛,葉狀如楊梅,十月後脫,至三月發。傷幹及葉,俱有白汁。其花黃心紅瓣,蒂着幹。廣東又呼為「火殃」。酉陽雜俎中有慎火木,亦名護火,多種盆缶中,置屋上, (「置屋上」,原無「上」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開紅白花。倦游錄以雜俎所云者,即龍骨樹,又名風火木,斷之有白汁。所見龍骨,誠如倦游錄所言,但不言有刺者,以其稱龍骨,故畧之耳。若云其汁着人肌膚, (「若云其汁着人肌膚」,原無「若云」二字,據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遂成瘡痏,則余未知之。意者雜俎所載慎火木,或別有種。


有一种树叫做龙骨树,它的根大的像杯棬,树干像手臂一样粗,而新长出的枝条也是这样。(原文中的“匾”字原本是另一个字,根据明代顾氏文房丛刻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改为“匾”。)从根部到树顶都长满了刺,手不能触碰,人们用它来编织篱笆,比窗户还要坚固。砍下树枝插在地上就能成活,树皮颜色青翠可爱,叶子形状像杨梅,十月之后会脱落,直到三月才会再次长出。如果树干和叶子受伤,都会流出白色的汁液。它的花朵中心是黄色,花瓣是红色,花蒂附着在树干上。在广东,人们又称之为“火殃”。酉阳杂俎中提到了慎火木,也叫做护火,常被种植在盆缶中,放在屋顶上,(原文中“置屋上”原本没有“上”字,根据明代记录汇编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补充。)开出红白色的花。倦游录中提到的杂俎所说的,就是龙骨树,也叫做风火木,折断后会有白色的汁液流出。我所见到的龙骨树,确实如倦游录所描述的,但没有提到有刺,可能是因为它被称为龙骨,所以省略了。如果说它的汁液接触到人的皮肤,(原文中“若云其汁着人肌肤”原本没有“若云”二字,根据明代顾氏文房丛刻本和明代记录汇编本补充。)就会变成疮痏,这一点我并不知道。或许杂俎中记载的慎火木,是另一种植物。
发表于 2024-9-5 12:19:18|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種人,名曰山子,即夷獠之屬。初為亂,守禦本州馴象衞鄧指揮者,招撫居之各山,聽其樹藝,官無所擾,今皆安其土矣,尚呼鄧氏後為主人。其俗語音與華不同,男婦各徒跣短裳。婦人以他髮雜己髮,盤髻作大堆,重可數斤,上覆青布,簪大頭銀剜耳,至百餘,耳綴數環。男子花青布裹頭。亦以耕織為生,就山伐巨木,■〈木旋〉為盆盎、 (「■〈木旋〉為盆盎」,「■〈木旋〉」字原作「鏃」,「盆」字原作「盤」,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鍋蓋、鼓鞓之屬,入城貿易。其夫妻未嘗同宿,但于晴晝牽臂入山,擇僻處盡一日之樂。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名为“山子”的人,以下是其翻译:

有一种人叫做山子,他们属于夷獠族群。最初他们制造混乱,但本州的驯象卫指挥官邓指挥者招抚了他们,让他们居住在各个山中,允许他们耕种和种植,官方不干扰他们,现在他们都安居乐业了,仍然称呼邓氏的后代为主人。他们的语言和汉语不同,男女都赤脚穿着短裤。妇女将他人的头发和自己的头发混合,盘成大堆的发髻,重达数斤,上面覆盖着青布,头上戴着大头银饰,耳朵上穿了很多孔,戴着一百多个耳饰,耳朵上挂着数个环。男子用花青布包头。他们也以耕种和纺织为生,砍伐山上的巨大树木,然后加工成盆盎、锅盖、鼓鞓等物品,然后进城交易。

他们的夫妻从不同床共宿,但在晴朗的白天,他们会手牵手进入山中,选择一个僻静的地方,享受一整天的乐趣。

发表于 2024-9-5 12:22:26|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既入,則于路中插松竹以斷來者,謂之插青。見者即返,或誤入,則加以刀弩,死且不顧。若婚嫁則又可笑。有女之家,初不計財,惟檳榔數裹為聘。結婚時,男家浼媒氏至女家,立門外不敢輒入,伺主人出,以期告,主人不諾,即辭去,不敢言。明日復往,伺如初。主人諾,則延媒氏入飲。及期,壻偕媒氏攜果盒往,將及女家,壻止近舍,媒氏及門,女躡新草履,負襆挾傘,傘上仍繫雙草履,隨媒氏往壻所,解履授壻,壻穿履,引之而去。媒與父母送者,畢反不顧,有子方偕壻歸寧。


一旦进入(某个区域),他们会在路上插上松竹以阻断后来的人,这种做法被称为“插青”。见到的人就会立即返回,如果有人误入,他们就会用刀具和弓箭攻击,即使对方死亡也不会在意。

他们的婚嫁习俗也非常有趣。有女儿的家庭,最初并不考虑财富,只是用几包槟榔作为聘礼。结婚时,男方家会请媒人到女方家,媒人站在门外不敢轻易进入,等待主人出来,然后告知婚期,如果主人不同意,媒人就会告辞离开,不敢多言。第二天,媒人会再次前往,像之前一样等待。如果主人同意了,就会邀请媒人进屋喝酒。

到了结婚的日子,新郎和媒人带着果盒前往女方家,快到女方家时,新郎会在附近的屋子停下,媒人则走到门口。新娘穿着新草鞋,背着包袱,拿着伞,伞上还系着一双草鞋,跟随媒人前往新郎的住所。新娘解下草鞋交给新郎,新郎穿上草鞋,然后带着新娘离开。媒人和送行的父母,完成任务后就会返回,不再回头,新娘就这样和新郎一起回家,开始新的生活。
发表于 2024-9-5 12:24:17|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土俗婚嫁有期,女家於近村倩能歌男婦一二十人或三四十者,至期伺男舁轎至,眾集女門,女登轎,夾而歌之,互相應答,歡笑而行,聲聞數里。望及男家室廬,各皆散去,男家攜酒肉道飼之。此附郭之俗,雖衣冠家不廢,惟城中軍衛所居,多江浙人,故不染此俗。若僻遠村落,則新婦徒行,歌者如附郭,其俗尤有不可觀。

当地婚礼有固定的日子,女方家会在附近的村庄请来一二十人或三四十人擅长唱歌的男女。到了婚礼那天,当男方抬着轿子到达时,这些歌手会聚集在女方家门口。新娘登上轿子,歌手们围绕着轿子唱歌,互相对唱,欢声笑语地前行,歌声能传到几里之外。当他们接近男方家的住所时,歌手们就会各自散去,男方家则会准备酒肉在路上款待他们。

这种习俗在城郊地区很流行,即使是有身份地位的家庭也不会废弃这种传统。只有城中的军卫所居住的地方,因为居民多是来自江浙地区的人,所以没有这种习俗。而在偏远的村落,新娘通常是步行的,歌手们的做法和城郊一样,但那里的习俗可能更加粗俗,不太适合观看。
发表于 2024-9-5 12:29:15|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歲元旦或次日,里中少年裂布為帕,挾往村落,覓處女少婦,相期答歌。 (「相期答歌」,「期」字原作「乞」,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允者,男子以布帕投女,女解所衣汗衫授男子歸,謂之拋帛。至十三日,男子衣其衫而往,父母欣然迎款,男左女右,班坐一室,各與所期互相答歌,隣親老穉,畢集觀之。人家多女者,各期一男,是日皆至歡歌,至十六日乃罷歸。歸時,女以前帕巧刺文繡還男子,男子亦以汗衫歸之女婦之父母,未有別往赴期者。 (「未有別往赴期者」,「未」字原作「夫」,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一州之民皆然,雖千指之家亦有此,惟城中與附郭無此俗。中或有故事,皆曖昧。

每年元旦(这里的元旦指的是正月初一)或者次日,村里的年轻人会撕布做成帕子,带着它们前往村落,寻找未婚的少女和年轻的已婚妇女,相约对歌。(原文中的“相期答歌”,“期”字原本是“乞”,根据明代记录汇编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改为“期”。)如果女方同意,男方就会把布帕投给女方,女方则会脱下自己的汗衫交给男方带回家,这种做法被称为“抛帛”。到了正月十三日,男方会穿上女方给的汗衫前往女方家,女方的父母会高兴地迎接他们,男方坐在左边,女方坐在右边,一起坐在房间里,与各自的对象互相对歌,邻居和亲戚,无论老少,都会聚集来观看。

如果家里有多个女儿的,每个女儿都会各自约一个男子,到了这一天,所有的男子都会来到家里,大家欢歌笑语,直到正月十六日才结束。当男子离开时,女方会用之前男方给的帕子精心绣上图案还给男方,男方也会把汗衫还给女方,女方的父母会接受这些礼物,没有其他的约会。(原文中的“未有别往赴期者”,“未”字原本是“夫”,根据明代记录汇编本改为“未”。)整个州的民众都是这样做的,即使是有千人的大家庭也有这样的习俗,只有城中和城郊没有这样的风俗。其中或许有些故事,但都是含糊不清的。
发表于 2024-9-5 12:31:47|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予見彼中竹有數十種,與吳浙不同。衮竹節疏,幹大體厚,截之可作汲桶。筍生七八月間,味微苦,土人誇之,余以為不逮湖州棲賢猫竹筍與杭之杜園遠甚,惜彼中莫知其味,不可與語。釣絲竹亦疏節幹,視衮竹差小,枝稍細而長,葉繁,可織為器。筍亦可餐。一名蒲竹,人取裁為屋瓦並編屋壁,最堅美。又有竻竹,大如釣絲,自根至梢皆密節,節有刺,長寸許。山野間,每數十家成一村,共植此竹環之,以為屏翰,則蛇鼠不能入,足可為備禦計。聞猺賊亦皆恃此為金湯,官軍亦無可奈何。後見續竹譜,云南人呼剌為箣,音勒,邕州舊以為城。蠻蜑來侵,不能入。今鬱林州種此城外,呼為護城。桂海虞衡則書以竻,不知孰是。又有斑竹,甚佳,即吳地稱湘妃竹者,其斑如淚痕,杭產者不如。亦有二種,出古辣者佳,出陶虛山中者次之,土人裁為箸, (「土人裁為箸」,「土」字原作「士」,據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甚妙。予攜數竿回,乃陶虛者,故不甚佳,吳人甚珍重,以之為扇材及文房中秘閣之類,丈許值錢二三百文。山間野竹種類甚多。

这段古文描述了作者在横州所见的不同种类的竹子,以下是其翻译:

我在那里看到有数十种竹子,与吴地(今江苏一带)和浙江的不同。衮竹的节间距较宽,竹干粗大,整体厚实,截断后可以用来制作汲水的桶。竹笋在七八月间生长,味道略带苦味,当地人非常推崇,但我认为它们远远比不上湖州棲賢的猫竹笋和杭州杜园的竹笋。遗憾的是当地人不懂得这些竹笋的美味,无法与他们讨论。钓丝竹的节间距也较宽,但比衮竹稍小,枝干稍微细而长,叶子繁茂,可以用来编织器具。竹笋也可以食用。它也被称为蒲竹,人们用它来制作屋瓦和编织屋壁,非常坚固美观。还有一种竻竹,大小和钓丝竹差不多,从根部到梢部都是密节,节上有刺,长约一寸。在山野之间,每几十户人家形成一个村落,共同种植这种竹子环绕四周,作为屏障,蛇鼠无法进入,足以用来防御。听说猺贼也依赖这种竹子作为坚固的防线,官军也无可奈何。后来在《续竹谱》中看到,云南人将带刺的竹子称为箣,发音为勒,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过去用它来筑城。蛮族和海盗来侵扰时,无法进入。现在鬱林州(今广西玉林一带)在城外种植这种竹子,称之为护城。《桂海虞衡志》则称之为竻,不知道哪个说法是正确的。还有一种斑竹,非常好,就是吴地所说的湘妃竹,它的斑点像泪痕,杭州产的不如它。斑竹有两种,古辣(今广西宾阳横县交界,现属宾阳古辣镇)产的较好,陶虚山(在横州市陶圩镇)中的次之,当地人用它来制作筷子,非常巧妙。我带了几根回来,是陶虚山产的,所以不是最好的。吴地的人非常珍视它,用它来做扇子的材料和文房中的秘阁等,一丈长的竹子值二三百文钱。山间的野竹种类非常多。

发表于 2024-9-5 12:33:16|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予初至橫之郊,尚舍許,名謝村,聞挽夫譁然。頃之,一夫持一獸來獻,名竹鼠,云極肥美,嶺南所珍,其狀絕類松鼠,大如兔,重可二三斤。予■〈目帝〉視良久,叱還而去。後至州廨,與諸士大夫談及,皆果云:「此鼠食筍,故腴美,得之最艱。」予以為簡冊有載竹■〈鼠留〉者即此,杭湖諸山亦或有之,但人未知其美,故不取耳。

这段古文描述了作者在横州郊外的经历,以及对竹鼠的观察和当地人的看法,以下是其翻译:

我初次到达横州的郊外,住在一个叫谢村的地方(今横州谢圩),听到一群农夫在喧哗。不久,有一个人拿着一只动物来献给我,名叫竹鼠,说它非常肥美,是岭南地区所珍视的美食,它的样子非常像松鼠,大小和兔子差不多,重量可以达到二到三斤。我仔细观察了它很久,然后命令把它带走。后来到了州府,和当地的士大夫们谈起这件事,他们都确实说:“这种鼠吃竹笋,所以肉质肥美,捕获它非常困难。”我认为古籍中记载的竹鼠就是这种动物,杭州和湖州的山区也许也有,但人们不知道它的美味,所以没有去捕捉。
发表于 2024-9-5 12:34:16|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橫人好植蘭,至蓄百十餘本者。其品不一,紫梗青花者為上,青梗青花次之,紫梗紫花又次之,餘不入品。 (「餘不入品」,「入」字原作「如」,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大率種時亦自有法,將山土水和勻,摶成茶甌大,以猛火煅,令紅,取出錘碎,雜以皮屑納盆缶中,二八月間分種,時而溉之,則一莖著三十餘花。以火煅土者,蓋其根甚甘,恐蚯蚓螻蟻傷之耳。花時列數盆室中,芳馥可愛,門外數百步皆知其有蘭矣。世傳閩蘭最勝,若此橫之蘭品,亦未必居下。
这段古文描述了横州人种植兰花的习惯和对兰花品种的偏好,以下是其翻译:

横州人喜欢种植兰花,有的人家里种植了上百株。兰花的品种各不相同,其中紫色茎干配青色花朵的被认为是上等,青色茎干配青色花朵的次之,紫色茎干配紫色花朵的再次之,其他的则不被认为是好品种。(原文中的“余不入品”,“入”字原本是“如”,根据明代记录汇编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改为“入”。) 大致上,种植兰花也有自己的方法,将山土和水混合均匀,捏成茶瓯大小,用猛火煅烧,直到变红,取出后锤碎,与树皮碎片混合放入盆中,二月和八月间分株种植,适时浇水,一根茎上可以开出三十多朵花。用火煅烧土壤的原因是因为兰花的根部很甜,担心蚯蚓和蚂蚁会伤害它。当兰花盛开时,将几盆花摆放在室内,芬芳扑鼻,非常可爱,即使在门外几百步远的地方,人们也能闻到兰花的香气。世人传说福建的兰花最为优秀,但如果是横州的兰花品种,也未必逊色。
发表于 2024-9-5 12:36:29|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吳浙間嘗有俗諺,云見事難成,則云須鐵樹花開。余于橫之馴象衞殷指揮貫家園中,見一樹,高可三四尺,幹葉皆紫黑色,葉小類石楠,質理細厚。 (「質理細厚」,「質理」二字原作「樹葉」,據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余問之,殷云:「此鐵樹也,每遇丁卯年乃花。 (「每遇丁卯年乃花」,「丁卯」二字原作「一周」,據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吾父丁卯生,其年花果開,移置堂上,置酒歡飲,作詩稱慶。其花四瓣,紫白色,如瑞香瓣,較少團。一開累月不凋,嗅之乃有草氣。」余因憶「鐵樹花開」之說,且謂不到此地,又焉知真有是物耶!


这段古文描述了作者在横州见到铁树开花的经历,以下是其翻译:

在吴地和浙江一带,有一句俗谚,说如果看到某事很难成功,就会说“需要铁树开花”。我在横州的驯象卫殷指挥家中的花园里,看到一棵树,高约三四尺,树干和叶子都是紫黑色的,叶子小而类似石楠,质地细腻且厚实。(原文中的“质理细厚”,“质理”二字原本是“树叶”,根据明代顾氏文房丛刻本和明代记录汇编本改为“质理”。)我问这是什么树,殷指挥说:“这是铁树,每遇到丁卯年才会开花。(原文中的“每遇丁卯年乃花”,“丁卯”二字原本是“一周”,根据明代顾氏文房丛刻本和明代记录汇编本改为“丁卯”。)我父亲在丁卯年出生,那一年铁树真的开花了,我们把它移到堂上,摆酒庆祝,还作诗来庆贺。铁树的花有四瓣,是紫白色的,像瑞香的花瓣,但稍微分散一些。一旦开花,可以持续数月不凋谢,闻起来有一种草的气息。”我因此想起了“铁树开花”的说法,并且想到如果不是来到这里,又怎么会知道真的有这样的事物呢!
发表于 2024-9-5 14:35:07|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州治北數里,有山名古鉢,以形如覆鉢,故名。上有一女郎神廟,予職歲祀事, (「予職歲祀事」,「祀」字原作「祝」,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嘗一至焉。其山視諸山頗秀拔,當入嶺處有深澗淙淙不絕,石梁跨之。徑路縈紆,松栢樟榕諸木,蓊鬱可愛。路半有屋三楹,名半山亭,殷指揮貫重建,余為記于石。由半山轉百餘磴,有一坡,極平坦。復上數十磴,有大榕木夾道離立。過此即絕頂,神廟在焉。四顧遠近諸山,若揖拱不暇者。南望州治、大江、寶華諸山,皆在指顧,山後林木一望無際,誠一州之勝也。考宋元諸碑,神乃有唐姓陳一婦人,嘗縱鯉,一日道遇白衣人告云:「可速攜家避古鉢山上,此地明日將為巨浸矣。」 (「此地明日將為巨浸矣」,原無「日」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還告其夫,倉皇挈家,方至山半,其地已陷。今存龍池塘數十頃即是。後其婦遂神此山。前所謂白衣人,蓋所縱之鯉報活己恩也。唐宋及我皇明,皆有「夫人」之封,著在祀典。橫人至今不食鯉云。

这段古文描述了作者在横州州治北数里处的古钵山所见的景色以及山上女郎神庙的故事,以下是其翻译:

横州州治北边几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古钵(今横州娘娘山),因为山形像倒扣的钵,所以得名。山上有一座女郎神庙(今横州娘娘山上的娘娘庙),我负责每年的祭祀活动,曾经去过一次。这座山比其他山要秀丽挺拔,山的入口处有一条深深的溪流,潺潺不断,有一座石桥横跨其上。小路蜿蜒曲折,松树、柏树、樟树、榕树等各种树木郁郁葱葱,非常可爱。路的一半有三间房子,叫做半山亭,是殷指挥贯重建的,我在石头上记下了这件事。从半山亭转过一百多级台阶,有一片非常平坦的坡地。再上几十级台阶,有两棵大榕树夹道而立。过了这里就是山顶,神庙就在那里。环顾四周的远近群山,仿佛都在向这里致敬。向南望去,州治、大江、宝华等山尽收眼底,山后的林木一望无际,确实是横州的一大美景。根据宋元时期的碑文记载,这位女神原本是一位姓陈的妇人,曾经放生了一条鲤鱼。有一天,她在路上遇到了一位白衣人,告诉她:“快点带着家人避难到古钵山上,这个地方明天将会被大水淹没。”她回去告诉了她的丈夫,他们匆忙带着家人逃离,刚到山腰,那片地方就已经陷下去了。现在存在的龙池塘就是那时候陷下去的地方。后来这位妇人就成了这座山的神。之前提到的白衣人,大概就是她放生的鲤鱼来报答她的恩情。从唐宋到我们大明,都有“夫人”的封号,记载在祭祀的典籍中。横州人至今不吃鲤鱼。
发表于 2024-9-5 14:40:52|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州城南門外渡江陸行數里,有寶華山,銳峭秀拔。學宮正南一望,屹然對峙,術者以為文筆峯,故科不乏人。余屢欲一登,終以事阻。人云其中逕路巖洞,縈紆幽迥,不可名,峭壁怪石,奇嶮峻拔,又多可愛。中有一寺,亦以山名,今已圯廢。中殿巋然僅存, (「中殿巋然僅存」,「存」字原作「有」,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旁舍存數野衲而已。聞昔嘗居千僧,一巨鍋炊,可餉數百人者,尚漫沙土中。地出兩耳,人行其中不礙。間嘗有見浮出溪澗者,次日相率往觀,居然在焉。見則其歲有兵荒。又有神僧騎鹿或虎往來山間,此說近誕,姑以紀異。


这段古文描述了作者对横州城南门外宝华山的观察和听闻,以下是其翻译:

横州城南门外渡江后陆行数里,有一座宝华山,山势陡峭而秀丽。从学宫(今横州市武装部所在地)正南望去,宝华山巍然屹立,对峙而立,风水师认为这是文筆峰,因此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我多次想要攀登这座山,但总是因为各种事务而受阻。人们说,山中的小径和岩洞蜿蜒曲折,幽深而难以名状,峭壁和怪石奇特险峻,非常引人入胜。山中有一座寺庙,也以山的名字命名,现在已经破败不堪。中殿依然巍峨地矗立着,(原文中的“中殿巋然仅存”,“存”字原本是“有”,根据明代记录汇编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改为“存”。)旁边的小屋只剩下几个野僧居住。听说过去这里曾经居住过千名僧人,有一个巨大的锅,一次可以煮饭供数百人食用,现在这个锅还埋在沙土之中。锅的两个耳朵露出地面,人们可以在其中行走而不受阻碍。有时有人看到锅的耳朵浮出溪涧,第二天大家一起去观看,果然如是。如果看到了,那么那一年就会有战争或饥荒。还有传说有神僧骑着鹿或虎在山间往来,这种说法近乎荒诞,姑且记录下来作为奇异的事迹。

发表于 2024-9-5 14:41:57|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土多奇花異卉,有不可名狀者,於牡丹、芍藥則無。仕宦攜歸,雖活不花。人呼佛桑為牡丹,更可笑。佛桑有深紅、深紫、淺紅、淡紅數種, (「佛桑有深紅深紫淺紅淡紅數種」,原無「深紫」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剪插于土即活。茉莉甚廣,有以之編籬者,四時常花。又有似茉莉而大,瓣微尖,其香清絕過於茉莉,土人呼為狗牙。余病其卉佳而名不雅,故改為雪瓣,時漸有人以雪瓣呼之矣。又一花名指甲,五六月開花,細而正黃,頗類木犀,中多須菂,香亦絕似。其葉可染指甲,其紅過於鳳仙,故名。甚可愛,彼中亦貴之。後閱稽舍南方草木狀云:「胡人自大秦國移植南海。」又嘗見山間水邊與叢楚籬落間,紅紫黃白,千態萬狀,四時不絕。余愛甚,每見必稅駕延佇者久之。若同吳浙所有者, (「若同吳浙所有者」,「同」字原作「固」,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亦為不少,不可備述矣。



这段古文描述了横州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尤其是一些奇特的花卉,以下是其翻译:

这里的土壤孕育了许多奇特的花朵和植物,有些甚至无法命名。但是这里没有牡丹和芍药。官员们把它们移植回去,即使能够成活,也不会开花。人们把佛桑误认为是牡丹,这更加可笑。佛桑有深红、深紫、浅红、淡红等多种颜色,(原文中“佛桑有深红深紫浅红淡红数种”,原本没有“深紫”二字,根据明代记录汇编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补充。)剪下来插在土里就能成活。茉莉花非常普遍,有人用它来编织篱笆,一年四季都开花。还有一种花类似茉莉但更大,花瓣微尖,它的香气比茉莉还要清新,当地人称之为狗牙。我不喜欢这种花的名字不够雅致,所以改名叫雪瓣,现在逐渐有人也开始叫它雪瓣了。还有一种花叫做指甲花,五六月间开花,花细小而呈正黄色,很像木犀,中间有许多花蕊,香气也与木犀相似。它的叶子可以用来染指甲,染出的红色比凤仙花还要鲜艳,因此得名。这种花非常可爱,当地人也很珍视它。后来读到《稽舍南方草木状》中说:“胡人从大秦国移植到南海。”又曾在山间水边和乡村篱笆间,看到红、紫、黄、白等各种颜色的花朵,形态万千,四季不断。我非常喜欢这些花,每次看到都会停下车来长时间观赏。至于那些与吴地和浙江地区相同的花卉,(原文中“若同吴浙所有者”,“同”字原本是“固”,根据明代记录汇编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改为“同”。)也为数不少,无法一一详细描述。
发表于 2024-9-5 14:43:45|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果蓏之屬,大率不逮吳浙遠甚。以余所見,惟蓮房、西瓜、甘蔗、栗四品與吳地彷彿,雖有桃、李、梅、梨數品,然皆不候時熟即入市,青硬酸澀不可噉。杏子、林檎,地素不產,土人不之識。楊梅大者如豆。如吳地所無者,荔枝、龍眼、蕉實三品,甚佳。又有名九層皮者,脫至九層方見肉,熟而食之,味類栗。又一種名黃皮果,狀如楝子, (「狀如楝子」,「楝子」二字原作「棟于」,據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味酸又有餘甘,子如小青李,味酸澀,餘味頗甘,亦不甚美。橄欖、烏欖二者甚多,俱野生,有力恣意可取,市中十錢可得一大擔,土人炒以進飯,復有人面果、冬桃、山栗子、 (「復有人面果冬桃山栗子」,原無「栗子」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木饅頭、山核桃、陽桃、逃軍糧等野果,種類更多。然西瓜雖美,四月即可食,至五月已無。桃、李、枇杷,二三月間即食,四月俱已摘盡。惟栗與甘蔗用乃久耳。


这段古文描述了横州地区的水果和一些特殊的植物,以下是其翻译:

横州地区的瓜果类,大体上远远比不上吴地(今江苏一带)和浙江。就我所见到的,只有莲蓬、西瓜、甘蔗、栗子这四种与吴地相似,虽然也有桃、李、梅、梨等几种水果,但它们往往没有等到成熟就上市了,又青又硬又酸又涩,难以食用。杏子和林檎(一种水果,类似苹果),这里本来就不出产,当地人也不认识。杨梅大的像豆子。像吴地没有的,有荔枝、龙眼、香蕉这三种,非常好吃。还有一种叫做九层皮的水果(就是横州本地人说的六旺果),要剥到第九层才能看到果肉,成熟后食用,味道像栗子。还有一种叫做黄皮果的,形状像楝子(一种植物果实),(原文中“状如楝子”,“楝子”二字原本是“栋于”,根据明代顾氏文房丛刻本和明代记录汇编本改为“楝子”。)味道酸中带甜,核像小青李,味道酸涩,余味相当甜,但也不是特别美味。橄榄和乌榄这两种非常多,都是野生的,有力气就可以随意采摘,市场上十文钱可以买到一大担,当地人炒了用来下饭,还有像人面果、冬桃、山栗子、(原文中“复有人面果冬桃山栗子”,原本没有“栗子”二字,根据明代记录汇编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补充。)木馒头、山核桃、阳桃、逃军粮等野果,种类更多。但是西瓜虽然美味,四月就可以吃,到了五月就已经没有了。桃、李、枇杷,在二三月间就可以食用,到了四月就已经摘完了。只有栗子和甘蔗的使用时间比较长。
发表于 2024-9-5 14:45:13|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初到橫,入南郭門,適成市, (「適成市」,「成」字原作「城」,據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荷擔貿易,百貨塞途,悉皆婦人,男子不十一。余甚疑焉,詢之,云:「城中居者多戎籍,不敢買僕,有僕則有差,雖武弁之家例不得免,故厮役多用婦女,至于販鬻、 (「至于販鬻」,「鬻」字原作「粥」,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侍從亦然,大家巨族,有至一二十人。有善經紀者,值銀二十兩。」有司民間亦染此俗,誠可鄙也。又有鄉村人負柴米入市,亦是婦人,尤為可笑。


这段古文描述了作者初到横州时所见的市场情景,以及对当地性别角色分工的观察,以下是其翻译:

我刚到达横州,进入南郭门,正好是市场交易的时间,挑着担子做买卖的人很多,各种货物堵塞了道路,几乎全是妇女,男子不到十分之一。我对此感到非常疑惑,询问之后得知,原来城中居住的许多人家都是军籍,不敢购买仆人,因为有了仆人就会有劳役,即使是武官家庭也不能例外,所以家务和劳动多由妇女承担,包括买卖、(原文中“至于販鬻”,“鬻”字原本是“粥”,根据明代记录汇编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改为“鬻”。)侍奉也是如此,大户人家甚至有一二十名妇女从事这些工作。有的妇女擅长管理家务,价值高达二十两银子。民间也有这样的习俗,实在是令人不齿。还有乡村妇女背着柴米来市场出售,这也是非常可笑的。

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横州地区特有的社会现象,即由于军籍家庭不敢购买男仆,导致妇女在市场交易和家务劳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者对此表示了惊讶和不解,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批评的习俗。
发表于 2024-9-5 14:47:08|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好食檳榔,橫人尤甚,賓至不設茶,但呼檳榔,於聘物尤所重。士夫生儒,衣冠儼然,謁見上官長者,亦不輟咀嚼。輿臺、皂隸、囚徒、厮養,伺候于官府之前者皆然。余嘗見東坡詩有云:「紅潮登頰醉檳榔」, (「紅潮登頰醉檳榔」,「潮」字原作「朝」,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并俗傳有「蠻人口吐血」之語,心竊疑焉。余初至其地,見人食甚甘,余亦試嚼一口,良久耳熱面赤,頭眩目花,幾于顛仆,久之方蘇,遂更不復食,始知其為真能醉人。又見人嚼久,吐津水甚紅,乃信口吐血之說。余按本草所載,檳榔性不甚益人。丹溪云:「檳榔善墜,惟瘴氣者可服,否則病真氣,有開門延盗之患。」彼人非中瘴,食如穀栗,誠為可笑。


这段古文描述了岭南地区特别是横州人对槟榔的喜好,以及作者个人尝试槟榔后的反应和对槟榔功效的看法,以下是其翻译:

岭南人喜欢吃槟榔,横州人尤其如此,客人来访不准备茶水,只提供槟榔,而且在聘礼中也非常重视槟榔。即使是士大夫和儒生,穿着整齐,拜访上级或长辈时,也不会停止咀嚼槟榔。轿夫、仆役、囚犯、杂役,在官府前伺候的人都是如此。我曾经看到苏东坡的诗中有“红潮登颊醉槟榔”的句子,(原文中“红潮登颊醉槟榔”,“潮”字原本是“朝”,根据明代记录汇编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改为“潮”。)并且有俗语说“蛮人口吐血”,我心中对此感到疑惑。我刚到那里时,看到人们吃得很香,我也尝试嚼了一口,过了一会儿就感到耳朵发热,面颊变红,头晕目眩,几乎要摔倒,过了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从此就不再吃槟榔了,这才知道槟榔确实能醉人。又看到有人长时间咀嚼后,吐出的口水非常红,这才相信了“口吐血”的说法。我查阅《本草》所记载,槟榔的性质对人并没有太大益处。丹溪(朱震亨,元代医学家)说:“槟榔善于坠气,只有瘴气重的人才适合服用,否则会伤害正气,有如开门揖盗的隐患。”那里的人并没有中瘴气,却像吃谷物一样吃槟榔,实在是可笑。

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对当地槟榔食用习惯的观察,以及对槟榔可能带来的健康影响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地习俗的不解和批评。
发表于 2024-9-5 14:49:47|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未至橫七十里,地名古江,有古江巡檢司并烏蠻驛在焉。其地有烏蠻灘,甚險,過此未有不心駭魂奪者。其灘有六,延亘三十餘里,曰鬼掛舵、馬槽、疑壁、龍門、雷壁、三鬼。 (「曰鬼掛舵馬槽疑壁龍門雷壁三鬼」,原無「三」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馬槽又險之尤者,瀉聲如雷,響徹數十里。灘之上有馬伏波廟,門右以鐵鎖鎖木虎,勢甚獰惡,云不鎖則夜出傷人。過灘者必牲醴告廟,又以生雞血滴虎頭。人云此灘之險,又甚於閩之黯淡灘,過黯淡者,懼則由陸,萬一舟遇害,人則無恙。


这段古文描述了作者在前往横州途中经过的古江地区,以及该地区著名的乌蛮滩的险恶情况,以下是其翻译:

在距离横州七十里的地方,有个地方叫古江(可能是现在的站圩上滩村下滩村一带),那里设有古江巡检司和乌蛮驿。该地有乌蛮滩(就是现在的伏波庙前的伏波滩),非常危险,凡是经过这里的人没有不感到心惊胆战的。乌蛮滩共有六个,绵延三十余里,分别叫做鬼挂舵、马槽、疑壁、龙门、雷壁、三鬼。(原文中“曰鬼挂舵马槽疑壁龙门雷壁三鬼”,原本没有“三”字,根据明代记录汇编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补充。)其中马槽滩尤其险恶,水流湍急的声音如雷鸣,响声能传遍数十里。滩的上方有座马伏波庙,庙门的右侧用铁链锁着一只木制的老虎,样子非常凶猛,据说如果不锁住,它会在夜间出来伤人。过滩的人必须带祭品去庙里告祭,还要用活鸡的血滴在虎头上。当地人说,这个滩的险恶程度,甚至超过了福建的黯淡滩。过黯淡滩的人,如果害怕就选择陆路,即使船只遇到危险,人也可以安然无恙。

这段文字不仅描述了乌蛮滩的自然地理特征,还涉及了当地的信仰和习俗,反映了古人对自然险恶的敬畏以及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平安的心理。

发表于 2024-9-5 14:53:39|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南由大江西南上十里許,有羊皮灘,以傍有大石狀如羊皮,故名。 (「有羊皮灘以傍有大石狀如羊皮故名」,二「羊」字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均作「牛」。) 如吳之虎丘千人石,其大倍焉。余嘗經其地,登坐逾時,石上隱然有「橫州」二字, (「石上隱然有橫州二字」,「橫」字原作「衡」,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大如數席,筆畫類唐人。土人浪傳神仙所書。其西有山亦秀,上有百合花,瀰漫椒麓。余至當盛開時,香馥清遠,甚可愛也。

这段古文描述了作者在横州城南大江附近发现的羊皮滩及其特点,以下是其翻译:

在横州城南,沿着大江向西南方向上行十里左右,有一个叫做羊皮滩的地方,因为旁边有一块大石头,形状像羊皮,因此得名。(原文中“有羊皮滩以傍有大石状如羊皮故名”,两个“羊”字在明代记录汇编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中都作“牛”。)它就像吴地虎丘的千人石,但规模要大一倍。我曾经路过那里,登上石头坐了超过一个时辰,石头上隐约可以看到“横州”两个字,(原文中“石上隐然有横州二字”,“横”字原本是“衡”,根据明代记录汇编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改为“横”。)字体大小相当于几张席子,笔迹类似于唐代人的书法。当地人传说这是神仙所书写的。在它的西边有一座山也很秀丽,山上长满了百合花,遍布在山脚。我去的时候正值百合花盛开,花香清新远扬,非常可爱。

这段文字不仅描述了羊皮滩的自然景观,还涉及了当地的传说和作者的亲身体验,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地方传说的兴趣。


这里我补充说明一下,作者说的“羊皮滩”在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的《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五的横州部分中是这么描述的:【牛皮石,在横州西七里,石如牛皮,上镌“横州”二大字,相传仙人所书】
发表于 2024-9-5 15:02:42|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立期為市,謂之集。嶺南則稱虛,不知稱虛之說所起及何所據,土人亦不知。余謂大抵作市于丘虛間,故為之虛。唐人有「緑荷包飯趁虛人」之句, (「唐人有緑荷包飯趁虛人之句」,「包」字原作「色」,據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想其來遠矣。又一書云:「成市則實,市散則虛。」或未然,恐只是丘墟之義耳。橫州雖止十五里,有村八百餘,虛百餘,一虛每期貿易錢貨不下數十萬。陶虛、百合、青銅、古辣,則其尤大者云。

这段古文讨论了岭南地区对集市的称呼,以及对“虚”字在此处用法的推测和解释。以下是其翻译:

在北方,定期举行的市场被称为“集”。而在岭南地区,则称之为“虚”,但不清楚这种称呼的起源和依据是什么,当地人也不太了解。我认为,大概是因为在山丘的空旷地带设立市场,所以称之为“虚”。唐代有诗句“绿荷包饭趁虚人”,(原文中“唐人有绿荷包饭趁虚人之句”,“包”字原本是“色”,根据明代顾氏文房丛刻本和明代记录汇编本改为“包”。)可以想象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还有一种说法是:“市场形成时为实,市场散去时为虚。”但这种解释可能并不准确,或许“虚”只是指山丘空旷之地的意思。横州虽然只有十五里大,但有八百多个村庄,一百多个市场,每个市场每次交易的货币不少于数十万。陶虚、百合、青铜、古辣等地的市场是其中最大的。
发表于 2024-9-5 15:05:56|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傳學宮西北江邊有一穴,每遇科舉歲,當春分前後微雨時,有紫水一道湧出,順流過學門,則次年舉人居多,不及者止可一人。有歲直至州城門外,其年中舉者六人,此又甚異。


这段古文描述了横州古八景之一“紫水呈祥”的传说,以下是其翻译:

相传在横州学宫西北的江边有一个洞穴,每当科举考试的年份,春分时节前后,如果下着细雨,就会有一道紫色的水流从洞穴中涌出,顺着江流经过学宫的门。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第二年科举考试中举的人数就会很多,如果水流没有达到学宫的门,那么中举的人数就只有一个。有一年,紫色的水流一直流到了州城门外,那一年有六个人中举,这被认为是非常奇异的现象。
发表于 2024-9-5 15:07:40|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於城中道遇一文身老婦,因詢之,云是海南人,頃歲調狼兵征剿黎賊被虜,三四人賣至此。 (「三四人賣至此」,「四」字原作「人」,據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又云海南諸州黎俗, (「又云海南諸州黎俗」,「云」字原作「有」,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生男女三日,必倩善文繪者,于頭面、肩頸、手腕、膝脛、 (「于頭面肩頸手腕膝脛」,「膝」字原作「膫」,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腹背周身畫成諸花及八寶等件,後用細鍼數枚挑刺出血,搽以青靛,候三數日滌去,則花宛然。斷續處再刺以補之,至死不漫。鉅族大家以之相尚,傭賤者則不敢。百粵文身之地,即此是已。

这段古文描述了作者在横州城中遇到的一位文身老妇人,以及从她那里听到的关于海南地区黎族文身习俗的信息,以下是其翻译:

在横州城中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位身上有文身的老妇人,于是向她询问,她说她是海南人,几年前在征讨黎贼时被狼兵(地方兵)俘虏,她和三四个人一起被卖到了这里。(原文中“三四人卖至此”,“四”字原本是“人”,根据明代顾氏文房丛刻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改为“四”。)她还说,在海南的各个州,黎族的习俗是这样的:当婴儿出生三天后,一定会请擅长绘画的人,在婴儿的头面、肩颈、手腕、膝盖、(原文中“于头面肩颈手腕膝脛”,“膝”字原本是“膫”,根据明代记录汇编本和明代朱氏国朝典故本改为“膝”。)腹部和背部等全身画上各种花纹以及八宝等图案,然后用几根细针挑刺皮肤使其出血,再涂上青靛(一种蓝色染料),等三到几天后清洗干净,花纹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如果有些地方颜色淡了或者模糊了,就再刺一次以补充颜色,直到死都不会褪色。大家族以文身为荣,而贫穷低贱的人则不敢文身。百粤地区文身的习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海南地区黎族的文身传统,还反映了社会等级对文化习俗的影响,以及作者对这种习俗的观察和记录。
发表于 2024-9-5 15:12:40|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秦淮海先生嘗謫于橫,罕交游,城西一祝姓老書生,頗淳篤,家有海棠花一株,甚妍麗,淮海每過其家,于花下觴咏,盡醉而返。嘗於花下作「醉鄉廣大人間小」之詞,尚存于石後,人即其地建亭,名海棠亭。右一大橋,長百餘尺,皆以鐵力為材,云宋時所建者,亦名海棠。數年前,建業黃琮守州,改為淮海書院。余嘗至,訪遺蹟,有壞碑數通,漫滅不可讀。後一小碑仆于地,拂拭觀之,乃刻晁無咎象也。云晁嘗不遠萬里來訪淮海,故存其刻。後淮海得命還,卒于藤州,即今藤縣。人于其卒所建光華亭在焉。

这段古文讲述了宋代文学家秦观(号淮海先生)被贬到横州期间的一些生活片段,以及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建立的建筑,以下是其翻译:

宋代的秦淮海先生曾经被贬到横州,他很少与人交往,城西有一位姓祝的老书生,性格非常淳朴,家中有一株海棠花,非常美丽。秦淮海每次经过他家,都会在花下饮酒吟诗,喝得大醉才回去。他曾在花下创作了“醉乡广大人间小”的词句,这些词句还被刻在石头后面,人们在他饮酒的地方建了一个亭子,命名为海棠亭。旁边有一座大桥,长百余尺,都是用铁力木(一种坚硬的木材)建造的,据说是宋代建造的,也被称为海棠桥。几年前,建业(南京的古地名)的黄琮担任州官,将这里改为淮海书院。我曾经去那里寻访遗迹,看到有几块破损的石碑,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后来发现一块小碑倒在地上,拂去灰尘后看到上面刻着晁无咎(宋代诗人)的像。据说晁无咎曾经不远万里来拜访淮海先生,因此留下了他的刻像。后来秦淮海得到命令返回,在藤州去世,也就是现在的藤县。人们在他去世的地方建立了光华亭。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秦观在横州的生活和创作,还提到了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立的建筑,反映了秦观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和人们对他的敬仰。


这里补充一下,上面提到的“晁无咎”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官员晁补之,以下是他的资料: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人。北宋时期文学家、官员。
晁补之早年从父晁端友游宦杭州,携文谒苏轼,深得嘉许。元丰二年(1079年),中进士,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初年(1086年),召试学士院,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供职。绍圣元年(1094年),出知齐州,后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徽宗继位后,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祐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遂奉祠家居,慕陶渊明为人而葺归来园。大观四年(1110年),复起知泗州,卒于任所,享年五十八岁。
晁补之工书画,善为文,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黄庭坚、张耒、陈师道等唱和颇多。诗尤以乐府与古体见长,骨力遒劲,辞格俊逸。散文成就高于诗,吴曾认为“秦、晁长于议论”,《四库全书总目》评其“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骤”。记叙散文如《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叙议交织,文字优美,风格劲峭峻洁,均可看出苏文的影响。晁补之词今存160余首,风格与东坡词相近。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不作绮艳语。有的篇什气象雄俊,慷慨磊落,追步东坡,有的词“无子瞻之高华,而沉咽则过之”。所著《鸡肋集》70卷,其中诗赋23卷、杂著散文47卷。


发表于 2024-9-5 15:21:00|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隣壤貴縣有馮姓之家,世以神異顯,有稱都長者,乃橫州侯與國舉人姑之夫,故余得之煩詳。其家神異者,世有一人立召風雨、鬼神、虎豺,言人禍福,無不驗。自蒼梧上至南寧,皆敬信不可言,兩廣猺賊事之尤謹,皆以祖公呼之。山洞間有跋扈者, (「山洞間有跋扈者」,「間有」二字原作「見其」,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總帥委之撫安,其魁率徒眾頂香盆牛酒拜迎於道,云「吾祖公來矣」,即聽約束,帖然而還。馮氏之居,去大龍山不遠, (「去大龍山不遠」,「大」字原作「九」,據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紀錄彙編本和下文改。) 其中皆熟猺所居,每月朔望,各齎香錢至其家納焉,其有牛羊猪畜者。故累年不敢為亂,蓋馮力也。由貴陸行往賓州, (「由貴陸行往賓州」,「賓」字原作「繽」,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及明史卷四十五地理志六改。) 必經大龍山,非馮氏之車則不敢行,車上有小旗為物色。其神異者率無永年,至四十上下,非縊即溺而死,死後遠近遂事之以為神,塑像于廟,廟在貴縣北門外,與家相隣。 (「與家相隣」,「與」字原作「吳」,據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廟已有十五六像,皆其先也。余嘗一往觀,中有宋元碑石,紀神異悉如。

这段文言文描述的是明代横州地区一个冯姓家族的神异事迹。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

在邻近的贵县(现在的贵港市),有一个姓冯的家族,世代以神异之事显赫。其中有一位被称为都长者的人,是横州侯和国举人的姑丈,因此我得以详细了解他们家的情况。他们家族中有一位神异之人,每一代都有一个人能够召唤风雨、鬼神、虎豹,预言人的祸福,而且无不灵验。从苍梧到南宁,人们都非常尊敬并深信不疑,尤其是两广地区的瑶族叛乱,更是谨慎对待,都称呼他为祖公。在山洞间有不服从的人,(原文中的“间有”二字原作“见其”,根据明记录汇编本、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改正。)总帅委托他去安抚,那些首领带着徒众,头顶香盆和牛酒在道路上迎接他,说“我们的祖公来了”,随即听从他的约束,平静地返回。冯家的住所离大龙山(现在的镇龙山)不远,(原文中的“大”字原作“九”,根据明顾氏文房丛刻本、明记录汇编本和下文改正。)那里居住的都是熟瑶,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他们都会带着香钱到冯家缴纳,那些有牛羊猪等家畜的人也是如此。因此多年来他们不敢作乱,这都是冯家的功劳。从贵县(现在的贵港市)陆路前往宾州(现在的宾阳县),(原文中的“宾”字原作“繽”,根据明记录汇编本、明朱氏国朝典故本及明史卷四十五地理志六改正。)必须经过大龙山(现在的镇龙山),如果不是冯家的车,人们就不敢通行,车上有小旗作为标志。那些神异之人通常寿命不长,到了四十岁左右,不是上吊就是溺水而死,死后远近的人们都把他当作神来崇拜,为他塑像建庙,庙宇位于贵县北门外,与冯家相邻。(原文中的“与”字原作“吴”,根据明顾氏文房丛刻本、明记录汇编本改正。)庙里已经有十五六尊像,都是他们的祖先。我曾经去参观过一次,里面有宋元时期的碑石,记录的神异事迹都与此相符。


发表于 2024-9-5 15:26:42|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所謂都長之神,比之它世尤異。弘治間,鬱林州妖賊李通保假稱馮都長作亂,旗幟皆馮字,徒眾遙見賊魁,若衣黃袍冕旒,所居室廬皆成金碧宮殿,以其術蠱惑,聚至數萬人。官兵無如之何,與賊相拒者半月。一日東風甚急,賊將以火攻,官軍度不能遁,三司諸官倉皇呼都長告急, (「三司諸官倉皇呼都長告急」,「都長」下原有一「官」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刪。) 答云:「無妨,待我與祖宗商量。」遂焚爇一香,往營外,望空數拜,鄉語剌剌,飯頃以手指畫,若問答狀。言訖,乃入云:「無事,無事,吾祖宗俱在此矣,可速傳令,子時蓐食,丑時起營縱火。」依期而行,賊見吾軍舉火,猶東風,皆大笑。頃焉,吾軍呼噪而出,風反火烈,賊大潰。是日斬獲無數,都長單騎馳而呼曰:「我即真馮都長也,汝輩復何遁?」賊眾見之,云果吾真祖公耶,皆羅拜於前。眾縛其魁請降,事遂平。又有木山峒猺賊猖獗,視官軍蔑如,總帥委都長招撫,受命即單引數卒直至巢穴,徒眾見之,皆羅拜,椎牛擊羊,設酒迎欵不暇,惟命是從,因諭眾云:「眾皆安業,但爾渠魁某人不可赦,可隨我出見總制。」眾皆唯唯,其魁即隨以出。見總制訖,就責付帶往梧州交割,械送之京。出至外,其魁告都長云: (「就責付帶往梧州交割械送之京出至外其魁告都長云」,原脫「帶往梧州交割械送之京出至外其魁告」十六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死固不足言,但容我暫回料理家事,即出就獄。」 (「即出就獄」,原無「出」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都長與為期,縱之。至期不至,人盡危之,都長但云:「無妨。明日必來。」既而果然。人問愆期之故,賊云:「吾固將叛,只被馮都長放許多大蟲咆哮圍繞家宅,恐禍及妻孥,故不敢愛一死,乃來耳。」都長年四十餘,一日將自縊,親友畢集守之, (「親友畢集守之」,原無「集」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虞其死也。侯舉人父亦在焉,忽對侯云:「我死三年,舅舅有一難,可向東南叫我三聲。」頃焉,守者稍懈,竟自縊死。三年後,侯販稻子三大船往龍州,將至,逢暴雨,水漲四五丈。遇夜,舟人失守,水退,船閣山腰間,明早眾相顧愕然,無所為計。忽憶都長決別之言,遂面東南再拜,叫都長者三,其夜都長告云:「明日有救者至,毋憂也。日出時可為飯以待。」明早果有一人率二十餘徒, (「明早果有一人率二十餘徒」,「二」字原作「三」,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棹二小舟來,乃廣東商人,素與侯善,云:「昨更深時,一人來報我,云侯兄遭難於此,可速往救。又曰可與山中多伐連幹芭蕉,自船閣處直至水口,厚以籍墊,以繩索將船用力挽,即至水中無虞。」悉如所指而行,無纖芥損動,若無事然。神異若此者,不可枚舉,姑以其一二紀焉。

这段继续描述了冯都长家族的神异事迹,以及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

今天所谓的都长之神,与其他世代相比尤为不同。在弘治年间(弘治是明孝宗朱祐樘年号,使用年代为1488年至1505年,前后共18年),郁林州(现在的玉林市)的妖贼李通保假借冯都长的名义作乱,旗帜上都写着冯字,他的徒众远远看到贼首,好像穿着黄袍戴着冕旒,他所居住的房屋都变成了金碧辉煌的宫殿。他用这种手段迷惑人心,聚集了数万人。官兵对此无能为力,与贼军对峙了半个月。


有一天东风刮得很急,贼军打算用火攻,官军认为无法逃脱,三司的官员们仓皇地向都长求救,都长回答说:“不用担心,等我与祖宗商量。”于是他点燃了一炷香,走到营外,向空中拜了几拜,用乡语念念有词,过了一会儿用手指在空中画着,好像在问话和回答。说完后,他回到营中说:“没事,没事,我的祖宗们都在这里,可以马上传令,子时吃饭,丑时起营放火。”按照这个时间行动,贼军看到我军放火,因为东风,都大笑。不久,我军呼喊着冲出来,风向逆转,火势猛烈,贼军大败。

那天斩获无数,都长单人独骑冲出来喊道:“我就是真正的冯都长,你们还往哪里逃?”贼众看到他,都说这真的是我们的真祖公,都跪拜在前。众人捆绑了贼首请求投降,事情就这样平息了。还有木山峒的瑶贼猖獗,视官军如无物,总帅委托都长去招抚,都长接受命令后,就带着几个士兵直接到了贼巢,徒众看到他,都跪拜,杀牛宰羊,设酒迎接,唯命是从。于是都长告诉大家:“大家都安心工作,但是你们的首领某人不能赦免,可以跟我去见总制。”大家都答应了,首领就跟着出来了。

见到总制后,就责令他带着去梧州交割,押送至京城。出来后,首领对都长说:“死是不可避免的,但请允许我暂时回家处理家事,然后就去监狱。”都长与他约定了时间,放他走了。到了约定的时间他没有来,人们都很担心,但都长只是说:“不用担心。明天他一定会来。”结果他真的来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迟到,贼人说:“我本来打算逃跑,只是因为冯都长放了很多大虫在我家周围咆哮,我怕祸及家人,所以不敢为了自己的生命而逃跑,只好来了。”

都长四十多岁时,有一天他打算上吊自杀,亲朋好友都聚集起来守护他,担心他会死去。侯举人的父亲也在场,突然对侯说:“我死后三年,你舅舅会遇到一个困难,可以向东南方向叫我三声。”过了一会儿,守护的人稍微松懈,他最终还是上吊死了。

三年后,侯举人运载三大船稻子去龙州,快到的时候,遇到了暴雨,水位上涨了四五丈。到了晚上,船夫失去了控制,水位退去,船卡在了山腰上,第二天早上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突然想起都长临别的嘱咐,于是面向东南方向拜了三拜,叫了都长三声,那天晚上都长告诉他:“明天会有救星来,不用担心。日出时可以准备饭食等待。”

第二天早上果然有一个人带着二十多个徒弟,(原文中的“二”字原作“三”,根据明记录汇编本、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改正。)划着两条小船来了,他们是广东的商人,平时与侯举人关系很好,说:“昨晚深夜,有一个人来告诉我,侯兄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可以马上去救。又说可以在山中多砍些连根的芭蕉,从船卡住的地方一直到水口,用厚垫子铺好,用绳子把船用力拉,就可以把船拉到水里,不会有问题。”按照指示去做,没有一点损伤,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都长的神异事迹如此之多,无法一一列举,这里只是记录了其中的一两件。


发表于 2024-9-5 15:29:35|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橫人專信巫鬼。有一等稱為鬼童,其地家無大小,歲七八月間, (「歲七八月間」,原無「月」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量力厚薄,具牛馬羊豕諸牲物羅於室中,召所謂鬼童者五六十人,携楮造繪圖畫面具,上各書鬼神名號,以次列桌上,用陶器、杖鼓、大小皮鼓、銅鑼擊之,雜以土歌, (「雜以土歌」,「土」字原作「上」,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遠聞可聽。一人或三二人,各戴神鬼面具, (「各戴神鬼面具」,原作「各神戴鬼面具」,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衣短紅衫,執小旗或兵仗,周旋跳舞,有時奮身踊躍至屋梁,或仆於地,或忽據中坐,自稱為某神,言人禍福,主人跪拜於下,謂為過神。少憩,復如之,如此一日夜方罷。人有疾者,亦以此術祈禱,不即愈,至再至三至四至五不已,甚至破家者有之,不復更問醫藥。城治間人,十中雖一二委醫,亦未始不兼於此者,雖士大夫家亦然。此俗又甚可鄙。

这段描述了横州地区人们信仰巫术和鬼神的习俗。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

横州的人们特别相信巫术和鬼神。有一种人被称为鬼童,每年七八月间,(原文中没有“月”字,根据明记录汇编本、明朱氏国朝典故本补充。)根据各家的经济能力,准备牛、马、羊、猪等各种牲畜,摆放在室内,召集所谓的鬼童五六十人,携带纸钱和绘制的图画、面具,上面写着各种鬼神的名号,依次排列在桌上。使用陶器、手杖鼓、大小皮鼓、铜锣等打击乐器,伴随着乡土歌曲,(原文中的“土”字原作“上”,根据明记录汇编本、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改正。)声音传得很远,可以听到。一个人或两三个人,各自戴着神鬼的面具,穿着短红衫,手持小旗或武器,旋转跳舞,有时跳得很高,甚至跳到屋梁上,或者倒在地上,或者突然坐在中间,自称是某位神灵,预言人的祸福,主人跪拜在下面,认为这是神灵降临。稍作休息后,再次进行,这样持续一天一夜才结束。有人生病时,也用这种巫术来祈祷,如果病不立即好转,就会反复进行,甚至有人因此破产,不再寻求医药。在城市里,虽然有十分之一或二的人会去看医生,但也从未完全放弃这种巫术,即使是士大夫家庭也是如此。这种习俗非常令人鄙视。

发表于 2024-9-5 15:32:56|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地多山,產美材,鐵栗木居多,有力者任意取之,故人家治屋,咸以鐵栗、臭楠等良材為之,方堅且久。若用雜木,多生蛀蟲,大如吳蠶,日夜囓梁柱中,磔磔有聲,不五年間皆空中,遂至傾倒。 (「遂至傾倒」,「傾」字原作「顛」,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其鐵栗有參天徑丈餘者,廣州人多來採,製椅、棹、食槅等器,鬻於吳浙間,可得善價者。吳浙最貴此木。又有鐸木,甚堅,色赤,歲貢於京,為神鎗中用。 (「為神鎗中用」,「用」字原作「間」,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又有一木,亦堅重,其色淡黃,有黑班,如虎文,故稱為虎班木,可作小器,甚佳,亦有用藥煮作純黑色,偽為烏木,以射利。其棕竹極廣,彌山亘谷皆是, (「彌山亘谷皆是」,原無「山」、「谷」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吾地有得種盆盎中者,數竿可值一二金。有採往南京賣作扇材者,或為柱杖,亦佳。其地更多,不能名狀。

这段描述了横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产。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

横州地区多山,盛产优质的木材,尤其是铁栗木最为常见。有力量的人可以随意砍伐,因此当地居民建造房屋时,都喜欢使用铁栗木、臭楠等优质木材,因为这些木材坚固且耐用。如果使用杂木,就容易生蛀虫,蛀虫大如吴地的蚕,日夜啃食梁柱,发出“磔磔”的声音,不到五年时间,木材就会变成空心,最终导致房屋倒塌。(原文中的“倾”字原作“颠”,根据明记录汇编本、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改正。)

铁栗木中有些树干高达参天,直径超过一丈,广州人常来此地采集,制作椅子、船桨、食槅等器具,然后销售到吴越地区(江苏、浙江一带),可以获得很好的价格。吴越地区非常重视这种木材。

还有一种叫做铎木的木材,非常坚硬,颜色赤红,每年作为贡品送往京城,用于制作神枪的枪杆。(原文中的“用”字原作“间”,根据明记录汇编本、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改正。)

还有一种木材,同样坚硬且沉重,颜色淡黄,带有黑色的斑纹,类似虎纹,因此被称为虎斑木,适合制作小型器具,非常精美。也有人用药水将其煮成纯黑色,冒充乌木,以获取利润。

此外,该地区的棕竹非常广泛,遍布山间和谷地。当地有人将棕竹种植在盆盎中,几竿就能价值一二金。也有人采集棕竹去南京销售,用作扇子的材料,或者制作手杖,同样很好。该地区还有更多的特产,无法一一列举。
发表于 2024-9-5 15:33:52|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橫人相傳,建文庶人遇革除時,削髮為佛徒,遁至嶺南,後行腳至橫之南門壽佛寺,遂居焉,十五餘年,人不之知,其徒歸者千數,橫人禮部郎中樂章父樂善廣亦從授浮屠之學。恐事泄,一夕復遁往南寧陳步江一寺中,歸者亦然,遂為人所覺,言之官,達於朝,遣人迎去。此言亦無可據,今存其所書「壽佛禪寺」四大字在焉。其寺南面江,北背城,殿宇甚華美,有腴田數百頃,臨街店屋四五十間,歲可得賃錢百五十金,今止一二僧,懦不能立,利歸里長並諸有力者。又傳自建文庶人去,則寺日就廢,僧人不能存云。

这段讲述了关于建文帝(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一则传说。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

横州的人们相传,在建文帝被废黜的时候,他削发为僧,逃到了岭南。后来他行脚到了横州南门的寿佛寺,并在那里定居,居住了十五年多,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的徒弟有上千人,横州的礼部郎中乐章的父亲乐善广也跟随他学习佛教。因为担心事情泄露,一天晚上他又逃往南宁陈步江的一座寺庙中,跟随他的徒弟也是如此,最终被人发现,上报给了官府,朝廷得知后派人去迎接他。

这个说法也没有确凿的证据,现在只留下了他书写的“寿佛禅寺”四个大字。这座寺庙南面是江,北面是城,殿宇非常华丽,拥有肥沃的田地数百顷,临街的店铺有四五十间,每年可以获得租金一百五十金,但现在只有一两个僧人,他们懦弱不能自立,利益都被当地的里长和一些有势力的人所占有。另外,传说自从建文帝离开后,这座寺庙就日渐荒废,僧人也无法在那里生存。
发表于 2024-9-5 15:35:42|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橫地多產珍異之鳥,吳浙所有者不錄。若烏鳳、山鳳、秦吉了、珊瑚、倒掛之屬,皆有。孔雀,龍州山中最多,橫亦時或有之。其烏鳳,狀類繪家畫鳳,色黑如鴉,翎腹皆淡紅, (「翎腹皆淡紅」,「皆」字原作「背」,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長頸紅冠,喙腳俱赤,有距。山鳳,狀如烏鳳,色具五彩,若今繪者,但尾稍短,其聲甚惡,好食蛇。二者以其類鳳,故以鳳呼。范石湖桂海虞衡云:「山鳳狀如鵞鴈,嘴如鳳。」殊未然。又云:「巢兩江深林中,有卵,雄者以木枝雜桃膠封其雌於巢,竅以飼之,■〈殼鳥〉乃發封,殈則窒之而死。」又余所未知也。倒掛,小巧可愛,形色皆如緑鸚鵡而小,畧大於瓦雀,好香,故名收香倒掛。東坡有「倒掛緑毛么鳳」之句,即此。珊瑚鳥,比畫眉差大,彼皆寫珊瑚二字,不知何義。余謂以其珍貴故耳。或別有名,考諸埤雅、爾雅,皆不見錄。然此鳥好鬬,彼人多畜以賭勝負,甚至以鞍馬為注者,如吾地鬬促織然。秦吉了,俗呼為了歌,教之能人言,狀如鴝鵒而大,嘴爪俱黃,眼上有黃肉。鷓鴣甚多,如小牝鷄,虞人捕賣市中,五錢可得一隻,甚肥美。又有緑鳩, (「又有緑鳩」,「鳩」字原作「雄」,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捕得亦可食。詢山間人,異鳥甚多,不可一一名狀。

这段文言文描述了横州地区丰富的珍奇异鸟。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

横州地区盛产许多珍贵的鸟类,吴浙地区(江苏、浙江一带)常见的种类就不记录了。像乌凤、山凤、秦吉了、珊瑚鸟、倒挂鸟等,这里都有。孔雀在龙州(现的崇左龙州)山中最多,横州偶尔也能见到。

乌凤的样子类似于画家画的凤凰,颜色黑如乌鸦,羽毛和腹部都是淡红色,(原文中的“皆”字原作“背”,根据明记录汇编本、明朱氏国朝典故本改正。)长颈红冠,喙和脚都是红色的,有距。山凤的样子像乌凤,身上有五彩的颜色,像现在的画,但尾巴稍短,它的叫声很不好听,喜欢吃蛇。因为它们类似于凤凰,所以被称为凤凰。范石湖在《桂海虞衡志》中说:“山凤的样子像鹅雁,嘴像凤凰。”这并不准确。又说:“它们在两江的深林中筑巢,有卵,雄鸟用木枝和桃胶封住雌鸟在巢中,留一个小孔来喂养它,等到小鸟孵化出来,就打开封口,如果小鸟死了,就封闭巢穴直到雌鸟也死去。”这些情况我还不知道。倒挂鸟小巧可爱,形状和颜色都像绿鹦鹉但更小,比瓦雀略大,喜欢香味,因此得名收香倒挂。苏东坡有“倒挂绿毛么凤”的句子,指的就是这种鸟。

珊瑚鸟比画眉鸟稍大,人们都写“珊瑚”两个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可能是因为它珍贵吧。或许它有别的名字,在《埤雅》、《尔雅》等古籍中都没有记录。然而这种鸟喜欢打斗,当地人多养来赌博胜负,甚至有人用马匹作为赌注,就像我们这里斗蟋蟀一样。

秦吉了,俗称了歌(就是鹩哥鸟),训练后能模仿人说话,样子像鹧鸪但更大,嘴和爪都是黄色的,眼睛上有黄色的肉。

鹧鸪非常多,像小母鸡,猎人捕获后在市场上出售,五文钱可以买到一只,非常肥美。

还有绿鸠,捕获后也可以食用。询问山里的人,得知奇异的鸟类非常多,无法一一列举。

发表于 2024-9-5 15:40:28|来自:广西南宁 | 显示全部楼层
與客坐,閒談橫州山水佳勝,必首及湴塘巖,次則謝村巖焉。彼人呼洞曰巖,余終以公事羈繫,不能一往。後乘進表之行,軍衞、鄉宦、舉人諸公置酒舟中餞別,乘興一登,始畢素願。先至謝村,方維舟,村老一人率百夫列炬前導,行半里皆平坡,後入小路,逶迤縈繞,數曲,即有巨怪石數十餘,依石轉二三曲,得一絕壁,若無可入處。復循一石後,方有一洞,門頗寬敞,入數步,一小方池,水甚清徹,云歲旱不涸。沿池轉摺數十步,乃炬而行,復轉一曲,即有小水,聲汩汩,深淺莫測。洞約深數里,水亦如之。中白石如玉,奇怪不可言。有石如老君危坐臺上,人亦呼為老君石。 (「人亦呼為老君石」,原無「石」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亦有若獅、象、人、虎,千態萬狀。或如冰柱下垂,亦有自地湧出上插者。行半復有一岐石, (「行半復有一岐石」,原無「石」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入亦深廣,至盡處極高曠,頂有一穴,光射洞中,明朗可愛。人云其小水中產嘉魚,至九十月自穴口出大江,人從穴口捕得,甚肥美,人極珍貴。地理誌載云,蜀夔府達縣、雅州, (「蜀夔府達縣雅州」,「雅」字原作「雉」,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史卷四十三地理誌四改。) 與漢中沔縣,俱有丙穴產此魚,獨不云橫,其穴亦宜以丙穴呼可也。遊畢,還舟渡江,行里許,見一山巋然於平曠中,即湴塘巖也。陸行皆叢楚榛莽,中有小蹊,乃前村老輩率人新薙入者。約數百步,有巨石磊塊塞洞口,巡石環走, (「巡石環走」,「石」字原作「右」,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得入洞處。中甚寬廣明朗,四圍及頂皆有穴, (「四圍及頂皆有穴」,「頂」字原作「項」,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透入日光,中多奇石,色青翠,若所繪金碧。傍升一石,有若磴,數級,即一小路,巡石壁而行,縈繞數曲,一石隙可上,地亦平曠,其西有牕數處, (「其西有牕數處」,「牕」字原作「總」,據明顧氏文房叢刻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可以下窺先所入處。復於其上有一石,如舌下垂,人呼為龍舌石。遂索一梯,自龍舌攀而上,得一門,入復平曠如前。以入洞時計,此第三層也。余遂索筆大書「重樓洞天」四字於上。傍亦有一門,出得平地一區,若露臺,下視甚高峻,四望亦曠遠,長江若一練帶圍繞,遠近諸山如列屏障,此又可愛。諸公於洞中盡醉,出至江滸而別。

这段内容描述了作者与客人闲谈时提及的横州山水美景,特别是湴塘岩和谢村岩的游览经历,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作者游览横州山水的经历,展现了横州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奇特。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

我和客人在一起坐着,闲聊起横州的山水美景,首先提到的是湴塘岩(可能是位于现在横州市湴塘村),其次是谢村岩(可能是现在横州谢圩的青龙岩)。当地人把洞穴称为“岩”。我一直因为公事繁忙,没有机会去游览。后来趁着进表的机会,军卫、乡宦、举人等诸位先生在船上设宴为我饯行,我趁机游览了一次,终于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愿望。

首先到达的是谢村岩,当我们正要停船时,村里的一位老人带领着上百人手持火把在前面引路。走了半里路都是平缓的坡地,后来进入小路,蜿蜒曲折,经过几个弯道,就看到数十块巨大的怪石,顺着石头转了几个弯,遇到了一堵绝壁,看起来没有入口。再沿着一块石头后面走,才看到一个洞口,洞门相当宽敞。

走进去几步,有一个小方池,池水非常清澈,据说即使在旱季也不会干涸。沿着水池转了几个弯,走了数十步,就需要火把照明了。再转一个弯,就有一条小溪,水声潺潺,深浅莫测。洞穴大约有几里深,溪水也是如此。洞中有白色的石头,如同美玉,形状奇特无法形容。有的石头像老君坐在台上,人们也称之为老君石。(原文中没有“石”字,根据明记录汇编本、明朱氏国朝典故本补充。)还有的像狮子、大象、人、老虎,形态各异。有的像冰柱一样垂下来,也有的像是从地面涌出向上插的。

走了一半,又有一块分叉的石头,进去后也很深广,到了尽头非常高旷,顶部有一个洞穴,光线射入洞中,明亮可爱。人们说小溪里出产美味的鱼,到了九十月份会从洞穴口游到大江中,人们从洞穴口捕捞,非常肥美,人们非常珍视。地理志记载,蜀地的夔府达县、雅州,(原文中的“雅”字原作“雉”,根据明记录汇编本、明史卷四十三地理志四改正。)和汉中的沔县,都有丙穴出产这种鱼,只是没有提到横州,这个洞穴也应该被称为丙穴。

游览结束后,回到船上过江,走了大约一里路,看到一座山巍然耸立在空旷之中,那就是湴塘岩。陆路都是丛生的草木,中间有一条小径,是前面村里的老人带领人新开辟的。

走了大约几百步,有巨石堆积堵塞在洞口,沿着石头环绕行走,找到了进入洞穴的地方。洞内非常宽敞明亮,四周和顶部都有洞穴,阳光透过洞穴照射进来,洞中有许多奇石,颜色青翠,像是画中的金碧辉煌。旁边有一块石头,像是台阶,有几级,就是一条小路,沿着石壁行走,蜿蜒曲折,有一个石缝可以爬上去,地面也很宽敞,西边有几处窗户,(原文中的“牕”字原作“總”,根据明顾氏文房丛刻本、明记录汇编本改正。)可以俯瞰刚才进入的地方。

再往上有一块石头,像舌头一样下垂,人们称之为龙舌石。于是找来一个梯子,从龙舌石爬上去,又有一个门,进去后又像前面一样宽敞。按照进入洞穴的时间计算,这是第三层。我于是拿起笔在上方大书“重楼洞天”四个字

旁边也有一个门,走出去是一块平地,像是露台,往下看非常险峻,四周望去也非常开阔,长江像一条带子环绕,远近的山峦像排列的屏障,这又是一处可爱的地方。诸位先生在洞中畅饮,出来到江边告别。
12下一页
发帖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