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横州的“横字”、槎江的“槎”字来历考
本帖最后由 常年砍柴 于 2012-10-9 20:19 编辑砍柴常翻阅州志,志中有一轶事印象颇深,志曰:晋元帝朝,高逸董京威廉公避居横州登高岭,威廉公某秋夜百无聊赖,独自泛舟于江浒,忽然,竟见一仙人乘槎飘然而来!枝干扶疏,黑光照人!京谒之,赐以血食。另,宋绍定间,州守张垓,因构仙槎亭于登高岭。(砍柴因此私下断定:此乃横州别称“槎城”、郁江别称“槎江”之溯也!)。
砍柴释疑:
1.登高岭是什么地方?州志【卷之三·山川志·登高岭篇】其中有关“登高岭”是这样载志——“在城西北隅,城跨其上,有亭曰仙槎,州人九日登高处。”
2.再说一说,为什么把董京称为高逸?也许大家都知道魏晋多出逸士,什么竹林七贤呀,什么子期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嵇康临刑抚《广陵散》、什么《兰亭序》作者书圣王羲之呀等等、等等枚不胜举!这董京,按《晋书·隐逸传》载志曰:董京,不知何郡人。至洛阳,披发行吟,尝宿白社中。孙楚(砍柴注:孙楚,~293卒,西晋诗人。字子荆,史称其“才藻卓绝,爽迈不群”。)数数就社中与语。后数年遁去,莫知所在矣。哈哈哈!晋书·隐逸传里说董京人间蒸发了,想不到,竟然是避祸逃到横州城西登高岭(太平山)中匿藏,真隐士也!
3.砍柴多啰嗦一下:槎,木筏也,文中这乘槎,字面上就是仙人坐木筏,但砍柴认为,也许这个仙人坐的木筏,并非普通意义上用长木料捆扎成的那种筏子,因为后面还有这么两句——“枝干扶疏,黑光照人!”,在砍柴的记忆中,古文里用“槎”而不直接用“筏”的行文情况,非常罕见,举例一下,如《元史·塔思传》:“ 塔思命造木筏,遣汶上达鲁花赤 刘拔都儿 将死士五百,乘筏进击。”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关陕三边饷道》:“即今盐船木筏,往来无滞。” 清 周亮工 《张林宗先生传》:“水灌城,先生急取所著诗文若干卷,自负之,至其内弟 和玉炙 家,结木筏登之。”等等,都是直接使用“木筏”,可见“木筏”这词在文言文已经是常用词……有时间再续。
有空再开一个帖,说一说横州地名中的“横”字、“槎江”的“槎”字的来历……{:lol:} 好啊,又有图又有文,又识讲古,围观请继续------------- 星星伴我行 发表于 2012-9-18 22: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啊,又有图又有文,又识讲古,围观请继续-------------
既然有人想听古,今晚就先写一些,在一楼补充了。时间关系,只说了槎江的“槎”字的来历,“横”字出处,有空再补吧。谢谢顶贴! {:2_525:}坐等续集。{:2_525:}{:2_525:} 槎江路人民洗耳恭听中~~{:ymy_101:}
坐等续集 楼主啊, 讲下"京谒之,赐以血食。"是什么意思喂, 另仙槎亭至今没发现遗迹,好似娘娘山上人迹工事更明显. 讲历史故事 倒数第一张在哪啊。、 砍柴博览群书,识识嘢喔。且看LZ下回讲解~ 图文精彩! 略知马鞍街(靠大码头边)是当年横州城墙外最大的米行,但何为称马鞍街?请砍柴解之。 吴广德 发表于 2012-9-19 11: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啊, 讲下"京谒之,赐以血食。"是什么意思喂, 另仙槎亭至今没发现遗迹,好似娘娘山上人迹工事更明显. ...
"京谒之,赐以血食。"
砍柴尝试解读一下:董京拜见了仙人,并给仙人献上了类似于“牲血类”(中国传统对神进行膜拜的常用品)贡品。 横州花痴 发表于 2012-9-26 20: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略知马鞍街(靠大码头边)是当年横州城墙外最大的米行,但何为称马鞍街?请砍柴解之。 ...
老兄居然知道马鞍街是当年横州城墙外最大的米行,不错哦!至于为什么叫做“马鞍街”,砍柴老实说,真的不清楚,因为《横州志》里没有载志。只能够猜想:
1.也许古横州在这里曾有专门制作马鞍的作坊,就像“缸瓦街”一样?
2.也许是两头各通向现在的槎江路,呈马鞍状? 常年砍柴 发表于 2012-10-3 19: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兄居然知道马鞍街是当年横州城墙外最大的米行,不错哦!至于为什么叫做“马鞍街”,砍柴老实说,真的不 ...
先有庙, 后有街, 城旺庙就处在马鞍街的中心位置,马鞍街于后人占地起屋连成一条街, 拦腰一斩庙宇的步级码头, 但又不敢擅自破坏城旺庙的风水, 而进行的一种折衷迁就, 形成了马鞍街, 说形状马鞍这一推论更站得住脚多D. 常年砍柴 发表于 2012-10-3 19: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京谒之,赐以血食。"
砍柴尝试解读一下:董京拜见了仙人,并给仙人献上了类似于“牲血类”(中国传统对 ...
再推论:高逸董京见到如此这般的一位老者, 没有第一时间猜到对方是甚么人, 反正很奇特, 行礼拜见(古人的一种见面礼仪)之后, 临急从船上的拜台拿了些祭品送给老者, 以示自己好客善待客人, 让老人填饱肚后再细细长谈, 谁知刚想递出食品, 老人化作一缕轻烟飘得无影无踪, 连互动交流的机会都没有, 回来把这件事跟众人一说, 众人一致认为遇仙了, 才有后面造槎仙亭作纪念之说... 呵呵,LZ的抛砖引玉引来不少典故、猜想,继续围观,继续听各位详解 本帖最后由 xh-peng 于 2012-10-8 17:58 编辑
楼主好像半桶水呢,董京泛舟在横槎江,现称平塘江啊,即规划中的平陆运河横县段。《横州志》载:“横槎江在州西五十里,又曰槎浦(水滨),源出灵山。江中有横槎滩。《一统志》云:‘晋咸元间,董京泛江见一枯槎,枝干扶苏,坚如铁石,其色黑类漆,横于滩上,因名。
平塘江口曾是宁浦郡治、简阳县治所在地(现在都淹在水下了),后改横州为郡治所在地。董京是晋朝人吧,当时的县城在平塘江口,不在横州,所以不用再猜横州的什么山什么江了。 平塘村恰巧有“灯沟岭”(灯沟是一种野生果类),不知是不是“登高岭”? xh-peng 发表于 2012-10-8 15: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好像半桶水呢,董京泛舟在横槎江,现称平塘江啊,即规划中的平陆运河横县段。《横州志》载:“横槎江在 ...
哦?是吗?
咦?横州志·高逸卷里却有这样一句:“董京,字威廉,元帝时避居横州登高岭……”我记得横州的名称是在唐朝贞观八年才开始使用的吧?怎么在晋元帝时就有横州这名称?难道是我记错?或者是我粗心……
嗯,且等我再好好查一下再回复兄台! 本帖最后由 常年砍柴 于 2012-10-9 20:24 编辑
xh-peng 发表于 2012-10-8 15:27 http://bbs.molihua.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好像半桶水呢,董京泛舟在横槎江,现称平塘江啊,即规划中的平陆运河横县段。《横州志》载:“横槎江在 ...
兄台这一说,真犹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砍柴大意了,大意了!这一次兄台说砍柴乃“半桶水”,砍柴大方承认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真正是“半桶水”!
砍柴虽常翻阅州志,但一直没有真正抽时间完整通读之。看到兄台的提醒,砍柴马上重新去翻阅《横州志》寻找该问题的相关篇章,呜呼!不错!砍柴错了!开这个帖子时,砍柴只是着重于《横州志》【卷之十一·人物志·高逸篇】,并一直受【卷之三·山川志·登高岭篇】之误导:其中有关“登高岭”是这样载志——“在城西北隅,城跨其上,有亭曰仙槎,州人九日登高处。”里面记载所有的横县山川(包括登高岭),都一致以现在的横州城作为参照物来标出位置,容易让人断章取义。
此贴一楼砍柴原有关董京遇仙处的解读已作修改,以正视听,免误导流毒,亡羊补牢仍未晚矣!
另,兄台说的“平塘江口曾是宁浦郡治、简阳县治所在地”也有需要探讨之处,经过砍柴仔细翻阅州志,请教如下:
一、晋朝简阳县城所在地以及董京遇仙处,应该在横槎江口,而非兄台断定的平塘江口。砍柴的论据——
1.《横州志》【卷之三·山川志】载:横槎江,在州西五十里,又曰槎浦,源出灵山。平塘江,在在州西六十里,又名陈阜江,源出钦、灵,入州境西宁圩,至平塘村,合于郁江,因名。(砍柴:一个在州西五十里,一个在州西六十里,相差十里。且载文是出于州志同一篇章。
2.有《横州志》【乾隆朝横州全境图】映带印证:
二、晋朝横地宁浦郡治下一共有两个县:宁浦县、简阳县。参见《横州志》【卷之九·职官志·官制篇】载“晋志:合浦北部,即宁浦郡置宁浦县、简阳县(晋太康七年置)。”《横州志》的相关记载,给人感觉很不严谨,也很模糊,在卷一的【方舆志·世表篇】里:“宁浦郡即合浦北部,隶广州,置宁浦县。晋太康七年又置简阳县。”对这句不太严谨的话,我们应该怎样来解读呢?
晋太康七年,“又置”简阳县,(注意“又置”这个词,是建置简阳县而替代了原来的宁浦县,还是两县并存?如果是替代了原来的宁浦县,为什么州志【卷之九·职官志·官制篇】里却明确晋朝宁浦郡建置宁浦县、简阳县两个县?但砍柴回过头一想,既然称为郡者级别,下辖两个县也是顺理成章的。何况如是太康七年真的以简阳县替代了原来的宁浦县,为何不像后来的南北朝那样,直接改称简阳郡?说明了晋朝横地完全有可能除了槎浦江口的那个简阳古县城之外,还有一个宁浦古县城同时存在!问题来了,现在既然明确了简阳县城旧址在州西五十里的槎浦江,那么,宁浦县城旧址有又在哪里呢?或者说当时的宁浦郡治究竟在哪里呢?
事实上南乡东侧并不客观存在源出灵山的河流,即地图上所谓的横槎水,不排除清代地图误标的可能,毕竟那年代的勘测技术有限。即便是西津水库蓄水后的卫星地图上也看不到。现在普遍认为横槎江就是平塘江,楼主可以百度一下“横槎江 平塘江”
另引用1989年横县县志的文字:
第五十四章 县署旧址考
安广县署在横州境。
兴道县署在横州东南一百里(三国吴为连道,晋改兴道)。
平山县署在横州北七十里,即今云表乡邓圩村公所平山村。
宁浦县署在横州西南,郁江南岸,至贵县水路一百七十里(三国吴为昌平,晋改宁浦)。
蒙泽县署,在横州西北七里,即今蒙村。
简阳县署在横州西南六十里陈埠江口,城基尚存,即今古城村。
乐山县署在横州东南五十里乐山乡。 另据1987年9月普查采集的古城墙砖考证,乐山县
署是在今附城乡故城村。
岭山县署在横州西北。
从化县署在横州东里从化乡。另据民国时期中区局查报,从化县署在城东北二十里和塘
村旁,故城遗址尚存。
武罗县署在今宾阳县甘棠圩(宋元时曾属横州)。
灵竹县署在今灵竹乡,城隍庙故址尚存(宋元时曾属横州)。
永淳县署在今峦城镇。按宋以前,县署在江北雷峰之下,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始迁于
江南,后又复迁于江北,明洪武末年仍迁于那连南面即今峦城街。
峦州州署在今峦城镇东。
永定县署在今峦城镇北。
古城村就是平塘江口旁边的小村,现归属南乡,村名的由来无人考究,但相信必有来由。 本帖最后由 xh-peng 于 2012-10-10 11:23 编辑
如果【乾隆朝横州全境图】是正确的,南乡下游不远处还有一个“江口圩”,在一个巴掌大的小地方出现两个地名雷同的圩镇是很难想象的,乾隆朝还在的圩镇现在消失得无影无踪?恳请哪位高人来解惑一下。
下面还是横县县志的文字:
我很小心地看了又看地图, "横槎水" 和文字记载的"横槎江" ,这两者是不是同一水路呢, 如果是, 我推断是大雨过后是横槎江, 平时较少水, 就称横槎水, 观看卫星地图结合清代地图, 那个横槎水就在 西竺水与平南江的中段, 此水来自政华村到鸭水到柳塘沿山峡流出社肚红宜入西津湖.{:2_162:} xh-peng 发表于 2012-10-10 11: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乾隆朝横州全境图】是正确的,南乡下游不远处还有一个“江口圩”,在一个巴掌大的小地方出现两个地名 ...
时间关系,好久没来回复,抱歉!
横县县志、州志,毕竟是一个地方志,一个历史文化相对薄弱的偏隅小城的记事簿而已!受限于历代修撰者的水平与个人喜好以及当时的经费投入。我这几年粗略翻看的感觉,砍柴认为横州志、横县县志虽大体还过得去,可也存在着很多不严谨的地方,甚至有相当多错漏误、解之处时间关系,砍柴就不在这一一列举了。
兄弟提出的疑问,其实也是砍柴想知道的。想真正考证一下历史,需要收集、罗列一大堆资料,还要去当地作出大量的考察和挖掘遗留的事迹工作,才有机会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现在我们局限于手头上的资料太少,也不可能有时间、有条件去做这些繁琐的考察工作……这些只能够留给有关部门去做了。所以,估计现在很难在此得出答案了! 砍柴读过横州州志?那里可找啊 飞龙三哥 发表于 2012-10-13 21: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砍柴读过横州州志?那里可找啊
怪不得,我初高中时在图书馆、书店找过好久,没见着。呵呵,对这些比较有兴趣
页:
[1]
2